贝尔福的雄狮

作者:史多华
《贝尔福的雄狮》雕塑,1879,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砂岩,11x22m,市政府财产。(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75
【字号】    

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是哪一座?相信很多人会投票给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的确,这个举着火炬、伫立在纽约外海的白色女神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几乎成了美国的精神象征。但是她的作者是谁呢?这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我们今天就要谈到这个自由女神的作者——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迪(Auguste Bartholdi),和他另一件意义深远的作品:贝尔福的雄狮。

巴托尔迪于1834年出生在法国东部临近德国的科尔马(Colmar),是位才华横溢的雕刻家,在十九世纪后半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分布在法国各城市甚至美国等地。比如,在他的家乡科尔马有《世界的伟大支持者》(Grands soutiens du Monde)群像;在里昂(Lyon)有驾着四马车女神的《巴托尔迪喷泉》(Bartholdi fountain,1888)【注1】;在克莱蒙费朗(Clermont Ferrand)则竖立着法国古代的民族英雄《维钦托利雕像》(Vercingetorix,1903)【注2】;当然自由女神也是其中之一啦,大小不同版本分别坐落在巴黎塞纳河的岛上和纽约外海。然而今天特别要介绍的《贝尔福的雄狮》(Lion de Belfort),就牵涉到一段法国与德国的历史恩怨了。

图2:奥古斯特‧巴托尔迪〈Auguste Bartholdi〉,1834─1904,法国雕塑家。 (公有领域)
图3: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作品,在科尔马的《世界的伟大支持者》。(shutterstock)
图4: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作品,位于里昂的《巴托尔迪喷泉》(Bartholdi fountain,1888)。(Shutterstock)
图5: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作品,树立在克莱蒙费朗的《维钦托利雕像》。(Shutterstock)

1870年9月2日,普法战争结束,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人打败,法国死伤惨重,第三帝国瓦解。愤怒的法国人民完全无法接受这个耻辱!尤其是国防部长雷昂‧刚贝塔(Léon Gambetta,或译莱昂‧甘必大)上校。为什么呢?

刚贝塔任命了丹佛-霍许侯(Denfert-Rochereau)作为指挥官守卫前线贝尔福。贝尔福有一万五千驻军,丹佛-霍许侯就带着这批士兵英勇抵抗了四万普鲁士兵的包围与攻击,当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普鲁士军出动两百个加农炮,对贝尔福每天5000发炮弹日夜攻击,整个城镇满目疮痍。几十万个炮弹蹂躏下,饥饿、死亡的阴影也随之笼罩。1871年2月,巴黎沦陷、法国政府战败投降;然而,贝尔福最终却骄傲地屹立不摇,自始至终没让普鲁士军拿下。丹佛-霍许侯为法国人保住了尊严,从贝尔福光荣地撤军。

图6:丹佛-霍许侯(Pierre Philippe Denfert-Rochereau)肖像,1878年Étienne Carjat摄。(公有领域)

同年普法两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了德国,唯独贝尔福(位于阿尔萨斯境内)这个小城仍然属于法国,因为她并没有被征服!也因如此,这块被敌人环绕的法国领地也变得非常重要;它的居民在四十年之内从八千人增加到一万四千人。很多原住阿尔萨斯与洛林的法国人为逃离德国统治而涌向贝尔福,移居到了这小小的城市。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贝尔福市议会于1871年12月5日决定一项计划,由市长爱德华‧梅尼邀请出生于科尔马的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为家乡创作一个地标式的纪念雕像,以纪念这段光荣的事迹及英勇抗敌的丹佛-霍许侯等将士们。由于雕刻家巴托尔迪本身是个赤忱的爱国者,也曾经在1870年参与战争,甚至担任过意大利爱国者加里波第的副官。战争结束后,巴托尔迪对于家乡沦为普鲁士领土非常愤怒,因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贝尔福市的委托。他设计了一头雄狮的雕像,还特地在巴黎植物园的动物园内观察狮子的各种动态,作了许多习作。大约五年后,一只代表贝尔福骄傲与忠贞的狮子横空出世。

这只灰红色的狮子长二十二米,高十一米一,由粉红色砂岩块组成,安置在贝尔福城堡悬崖下的灰岩墙边,至今仍是法国最大的石像。作品表现的是一只被逼到角落的狮子,愤怒中却令人生畏,正如战士们抵抗强敌的英勇与坚忍——这是千百个真正的胜利也无法相比的不屈精神!雕像本来的设计是朝向德国,后来遭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抗议而被迫转向西方对着法国。虽然背对敌人,但狮子还是表现出不屑的态度——心有未甘的雕塑家耍了个小心机:他让狮子的爪下踩着一支指向德国的利箭,观众发现后都能会心地一笑。

图7,一个较小的 1/3 青铜复制品矗立在巴黎丹佛-霍许侯广场的中心,青铜座上刻有雕塑家名字A. Bartholdi。(shutterstock)
图8:一个较小的青铜复制品矗立在巴黎丹佛-霍许侯广场的中心,注意它脚下的箭头。(Luise LIU提供)
图9:青铜雕像石座前方有一块丹佛-霍许侯肖像的铜牌,下方标识着他于1870年─1871年保卫了国家。因此,贝尔福的狮子也成了丹佛-霍许侯上校的别称。(Luise LIU提供)

1879年石像落成后立刻造成了轰动,成了贝尔福最受欢迎的景点。它被制作成无数的小型纪念品、明信片,也有音乐节引用来作曲,甚至激起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自此,这尊雄狮雕像成了贝尔福城市景观和历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如果您想要看到这只雄狮又没有时间跑到法国边境贝尔福的话,别担心。在巴黎市区一个以丹佛-霍许侯上校为名的广场,中央就树立着这座青铜版本的雄狮,虽然只是纪念雕像的三分之一大小,还是足以令人缅怀贝尔福军民保家卫国的那段历史和忠勇精神。天下大势,分合不定。二次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又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历史就像一盘棋,战争成败只是其中的过程。可贵的还是在过程中人类体现的伟大情操,也幸好有艺术家以美的形式留给世人而得以不朽!@

注释:

注1:《巴托尔迪喷泉》雕像,希腊神话中冥府王后——普西芬妮(Persephone)驾车重返人间的故事,所驾四马化为四条大河灌漑大地(雕像所在为大地广场),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注2:维钦托利(拉丁语:Vercingetorix,约公元前82年─前46年),是高卢阿维尔尼人的部落首领,曾领导高卢人对罗马统治的最后反抗。

——转载自《艺谈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189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