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橘陆郎孝母至纯 临终预言天下一统

文/周晓辉
明 仇英《二十四孝册.陆绩怀橘遗亲》(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5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三国演义》中有写到一幕是诸葛亮到江东舌战群儒,在这群儒生中有一位是少年成名的陆绩,字公纪。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后被拜为太守,其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陆绩的父亲名叫陆康,是东汉末年的庐江太守。史载,陆康自幼孝顺父母、关爱兄弟,注重德行的修养。因为其品德广为人称道,时任太守的李肃推举其为孝廉。后来李肃出事被处斩,陆康挺身而出,为其收敛尸身并送回老家颍川安葬,还为其穿孝服守丧。

陆康的高义感动了时人,他又被推举为秀才,出任高成县令(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一带)。高成县因为地处偏远,所以治安不好,每户人家都备有弓弩。陆康到任后,清剿土匪,并以树立恩信的方法收服盗贼。当地百姓由此非常开心。

为了表彰其功绩,陆康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备受百姓称赞。其后又出任庐江太守。彼时袁术割据势力屯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最初,陆康和袁术尚能和平相处、互有来往。

在陆康的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的陆绩也事亲至孝。六岁那年,他在九江见到了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陆绩在怀中悄悄藏了三个橘子,但在走时施礼拜别时,橘子掉了出来。袁术调侃道:“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说:“我是想带回去让母亲尝尝。”

陆绩的孝行让袁术深以为奇。后人有诗云:“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报乳哺。”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怀橘遗亲”即出自于此。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

袁术调侃道:“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说:“我是想带回去让母亲尝尝。”图为元人画《四孝图》卷之怀橘。(公有领域)

然而,在怀橘宴仅仅一年后,陆袁两家开始交恶,起因是袁术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忠于汉室的陆康予以拒绝,袁术大怒,遂派遣部将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两年,城池最终陷落。之后一个多月,陆康就病逝了,终年七十岁。陆氏宗族上百口,近一半人死于艰苦的围城战和随后的饥荒。

皇帝怜悯陆康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而只有九岁的陆绩随宗族返回吴郡,继承了家主的位子,十三岁的堂侄陆逊协助他支撑门户。

陆绩虽然年少,但其“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颇有名气。他有两个“忘年交”,一位是以狂傲不羁、口无遮拦著称的虞翻;一位是荆州名士、后辅佐刘备的“凤雏”庞统。

其后,与袁术决裂的孙策、周瑜起兵,占领了江东,年少成名的陆绩也成为其座上客。一天,孙策邀请张昭、张纮、秦松等名士讨论天下形势,认为如今四海未定,须当用武治而平之。坐在最下首的陆绩却不认同,他大声说道:“昔日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如今大家讨论怀取之术却不重视道德,而一味尚武,陆绩虽然年少不懂事,但内心却深感不安。”陆绩之言,让张昭等人甚为惊异。

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即位,任命陆绩为奏曹掾。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派陆绩去偏远的郁林郡(今广西玉林)为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当时的广西气候酷热,环境恶劣,痢疾流行。陆绩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洁,而且养惜民力、轻徭薄赋,还积极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鼓励民众建房凿井,改善饮水条件,减少疫病传播,当地因此将所凿之井称为“陆公井”。

五代时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感念陆绩怀橘孝母之道,遂在井边栽橘一株,故陆公井又称“橘井”,而当地百姓更直接呼之为“怀橘井”。

公元217年,陆绩卸任,拟从海路返回吴郡。由于他为官清廉,随身物品除了几箱书籍,再无他物。船夫担心船吃水太轻,恐怕无法抵挡大风大浪,陆绩遂让船夫从岸上找来巨石压舱,这才顺利返航。

此事在郁林和吴郡皆传为佳话,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郁林石”或“廉石大埲”。后人还有诗赞曰: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

返回故乡后,本就意不在做官的陆绩专心做学问。他为《易经》作注,又借龙湫山夜观天象,作浑天图,皆传于世。可惜因劳累过度,不到两年,陆绩就英年早逝,终年仅三十二岁。

大概感觉到了去日无多,陆绩在去世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或者说也是预言:“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他虽然在江东为官十几年,但他仍视自己为汉家臣子,期待天下的一统。

而六十年后,西晋大军南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再现。“星历算数无不该览”的陆绩就这样再次让后人惊叹。@*#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陆绩》
《太平广记》出《传载》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