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粒粒皆辛苦” 大臣奉命到民间历练

杜若 ╱整理
明武宗对众卿说,古人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一点也不错。(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时期,有位大臣出身于贵族,官秩一品。一天,明武宗问话,这位大臣却不知百姓如何耕种稻米,如何收成,也不知为何米饭“粒粒皆辛苦”。于是明武宗派他到地方,做了一员九品小吏。后来,这位大臣有了这样的改变……

有一天,明武宗进入枢密院。大臣们正要吃早餐,看见天子进来了,赶紧起身相迎。武宗令他们先吃饭,遂即进入了密室,坐下来等他们。

青苗法规定,地方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之前,可以到地方官衙借贷现金或粮食,以此作为耕种的补助。图为《耕织图册.插秧》,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明武宗对众臣说:“众爱卿居住南北各方,风俗各异,而当地农夫如何播种?如何耕田除草?如何收获?”图为《耕织图册.插秧》,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大臣们吃完早饭,齐聚密室,武宗命他们都坐下说话。席间,武宗问:“众爱卿是否知道刚才所食用的稻米种植不易?朕还在东宫时,只知道五谷生长犹如草芥,任其自生自长罢了。如今巡游田野,视察农夫耕种的艰难,朕才知古人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一点也不错。众爱卿居住南北各方,风俗各异,而当地农夫如何播种?如何耕田除草?如何收获?请大家都说一说,好让朕知道。”

当时,枢密院的公卿大臣大多出身于乡村,就将所知之事上奏天子。惟独一位尚书出身于贵族,不知道民间稼穑之艰难。

武宗笑了笑,对这位尚书说:“食用米粮,却不知其本源,又如何处理国事呢?爱卿在何部任职?掌管何事?有无耽误公事?”尚书深感惶恐,叩首回奏:“臣在吏部任职,刚从部署过来,看见名单开列,江南太湖司巡检出缺,应当回吏部选补授官。”

天子一听,大笑起来,“吏部尚书仅知道这些啊?”说罢,拂袖而入。

不久之后,朝廷颁下圣旨:“太湖司巡检出缺,即着吏部尚书补授。”吏部尚书接旨,茫然失去主见,他对同僚说:“我已被降官,不敢不赴任。我是否应当去觐见陛下,当面拜辞天子?”同僚认为巡检属于微官末职,用不着拜谒后辞别天子,只需要在午门外叩首谢恩,领凭赴任就行了。众僚想到,圣旨上又没有降职革职的字样,所以建议他穿一品服赴任。

吏部尚书当天就离开了京师。抵达太湖后,百官在郊外迎接他。尚书再三辞谢,众官请他居住在省会。尚书说:“天子命我赴任,我怎敢违背?”

渊明归去来辞卷
吏部尚书尚书摒弃车马随从,每天穿着青衣,戴着小帽,穿梭于乡里间,体察民情民风。图为明 仇英《渊明归去来辞卷》局部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当尚书来到官署,看见署衙之外,三面都是农田,才开始领悟皇帝的心意,是想让他知道百姓稼穑之艰难。于是,尚书摒弃车马随从,每天穿着青衣、戴着小帽,穿梭于乡里间,体察民情民风,并时常与当地父老谈论民间疾苦,商讨如何改善救济之法。

吏部尚书在太湖居住了数年,为人排忧解难,调解诉讼纷争,很得民心。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也深感欣喜。

后来宁王宸濠反叛,明武宗率兵御驾亲征。尚书获知消息后,对抚按说:“我待罪吏部,如今圣驾亲临,我不能不迎。然而,没有巡检接驾的礼节。所以向您请教。”

抚按司道官吏说:“若论官秩品级,您是一品,在我们之上;若单论官职职责,您在我们之下。所以,请您身着一品官服,在百官之末,伏地谒见,通报姓名,如何?”尚书也觉得可行,随众僚前去接驾。

明武宗乘着高头骏马,远远地看见了他,立即招呼他走到马前,问道:“如今,你知道吃饭的艰难了吗?”尚书点头,感谢皇上训教。天子命他一同来到行宫,询问他主管地方诸事的心得。

尚书在地方任职,凡事亲力亲为,回答起来振振有词,从容自若。他将民间百姓疾苦,为政利弊等庶事,详细地禀奏。明武宗龙心大悦,任命他为亚相(仅次于丞相)。@*#

事据《客窗闲话》卷1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良相顾鼎臣没有出生之前,他的父亲顾恂偶做一梦,梦中移植桂树。鼎臣出生长大后,曾梦到黄鹤凌空飞来,留下批文“田单火牛”。这二个梦串在一起,竟是一个准确的预言,预兆了顾鼎臣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人还未出生,就已为他准备好了人生“剧本”。
  • 有一年,明武宗微服出访,看到了一个卖字的书生。一年之前,这个书生因为不识明武宗写的“和”字,即被赶出了皇宫。如今,天子又是因何匿名推荐他到山东任职呢?一场君臣之缘,因一个字,荡起了回纹涟漪。
  •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开启了北洋军阀统治时代。当时,虽然军阀间混战不断、北京政权更迭频繁,但大多数军阀都表现出了对民国共和政体的尊重,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校自治都不过多干涉,对于知识分子也是相当尊重。
  • 在公元纪年法没有通用以前,中国古代以帝王纪年法纪年,即以帝王在位的年数来纪年。比如周宣王元年,鲁隐公三年等等,这在夏、商、周、秦四朝及西汉前期最为常用。
  • 信陵君待人宽厚,因其礼贤下士,士人争相奔赴其门下。他养士高达三千多人。图为赵佶《宋徽宗文会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王钦若是个外貌瘦弱的宰相,党进是个肚子里没什么谋略的将军。
  • 曹景宗以生僻的韵字作诗,刘辉开启奇特险怪的文风。
  • 袁安雪天僵卧而不敢劳烦他人,狄仁杰望见白云孤飞而思念双亲。
  • 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 谢敷是有才德的隐士,宋景公是贤明的国君。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