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修炼文化.文学名家

【人间云游】大诗人白居易 生生劫劫誓为佛弟子

作者:允嘉徽
元代的晋南画师朱好古与其弟子张伯渊为山西稷山县兴龙寺所绘《弥勒说法图》(约完成于1298年)。(加拿大安大略王室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华文化中,一直传承着修行、修道文化。不仅是出家人、修道人,一些文学家也都追寻着修行之道,修行的灵光,在他们展现悲欢离合、得失进退的人生与作品中,闪烁明澈的慧光。那些追寻着生命修行之道与回归超凡境界的伟大诗人词家、小说家,在史上流传展现着怎样的生命故事?

歌颂竹之德  砥砺名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他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遣怀抒情深切动人,记事传实切要得当,作品不仅“老妪能解”,又富有广博华丽的风采,在当世人人争传模仿,传抄风行各阶层。他的好友元稹说天子的皇居、观寺、邮亭驿站的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牧童马夫之口无不道,村校先生教学童,诸童竞习歌咏白居易的诗文。白居易的文名让唐武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白居易也享有盛名。

白居易画像。(公有领域)

白居易一生爱花更爱竹。他刚举进士步上仕途时,曾借居长安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的东亭,那里种有许多竹子,他日日与竹为友,有感而发,写下了《养竹记》,咏竹子“固、直、空、贞”有若贤人之德。到了晚年,他罢杭州刺史归洛阳,在履道里自营居宅时种植竹子几千株,“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池上篇》)。鸟瞰白居易的人生历程,可以说竹之德莹莹然恰恰映照了他一生奉行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见白居易给好友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以及“知足保和”,着重于返照内省的修行态度。

苏轼曾说“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说自己和白居易道根相似,生命之根是深植于修行之土。我们从白居易歌颂的竹之德——“固、直、空、贞”,很能接近、了解白居易一生的修行境界的转变与提升。

固以树德

在《养竹记》中,白居易说“竹本固,固以树德”。竹子根柢稳固不容易动摇,好像是刚健笃实、善根深植地下坚不可动的君子。

白居易天赋聪敏慧悟,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于辞赋,二十七举进士踏上仕途。他得到皇上赏识,却又遭当路怀恨,从中央遭贬地方,后来又回任朝廷中央的官员,然后,他又自请外调;曾承恩赐封冯翊县开国侯,佩挂紫鱼金袋、穿紫绛朝袍,最后以刑部尚书退休。他一生七十八年的起落跌宕,不论临高处或处低处,他都是抱着“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的精神作为生命的根柢,实践“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的生命哲学。(白居易《续座右铭》)

直以立身

“竹性直,直以立身”,展现“中立不倚”优雅贞静的君子风标。绿竹猗猗直上青天,不屈不挠,不扭不弯。白居易感竹而发,吟咏“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题东武(一作虎)丘寺六韵》)对应他心中的精神格调与气宇。

白居易登进士后不久,正值唐宪宗有中兴之志策召天下士。他对诏称旨登上甲科,不多久,被选入翰林,掌制诰。他对朝政人事的兴废举措,比比上书言得失,作《贺雨诗》、《秦中吟》等数十章,踔厉风发指言天下事,多能被宪宗采纳,被当时的人比之为反映民情、展现济世热情的《风》、《骚》之作。这些篇章,在二十年间,也传遍天下,人人诵咏,他“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得到了发挥。

然而,白居易直进忠言遭到当路宰相所忌,受诬告中伤遭到摈斥,一贬为刺史,又追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他送客湓浦口,在江舟中夜闻铮铮然琵琶声,写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其序言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他无论宠辱,都固守着“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的精神。在地方上,他建树颇多,比如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筑堤坊捍卫钱塘湖,导泄湖水灌溉田地千顷,又疏濬李泌六井,嘉惠民生良多。之后,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百姓们对白居易的建树感怀在心,东都洛阳、江州之人都为他立祠。

竹心空 空以体道

在唐宪宗之后,白居易的忠言始终未能得到皇上纳谏,因此他自己请求外调到地方。人生跌宕的遭遇,渐渐让白居易转向“穷则独善其身”,身临“竹心空,空以体道”的境界。竹子节节空心,内在素净清明,有如“虚白”之境。《庄子‧人间世》说修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境若达到纯净无欲,无心无执时吉祥自来。

此时,白居易抛掉重重的包袱牵挂,回归清净道心,“貌将松共瘦,心与竹俱空”(《偶题阁下厅》);“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生涯别有处,浩气在心胸”(《秋斋》),展现他修行的志向。在现实生活中,他走上了修行的路。罢了杭州刺史,回到洛阳在履道里造了宅第,在洛阳名胜龙门山之东的香山上筑石楼,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返道途,自称香山居士,虔诚追寻着生命返回佛国之道。

唐文宗太和(大和)八年夏,六十三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长寿寺和僧人道嵩、存一、惠恭等等共一百四十个僧人、信众同受八戒、修十善,祈愿来世转生弥勒的佛国世界。

写过讽咏诗千首劝世的白居易,在修佛静观中观前世自己“应是一诗僧”,更加贞定今生再续前缘归佛国的的心愿: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1] ;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爱咏诗》)

在他年六十八岁时,患了风痹之疾(小中风),更让他“栖心释梵”。他写了《忏悔偈》,回映人生诸多劫难受罪,许多表象无名无解,终而只能在虔诚忏悔中皈依,开启修行和解脱之门:

无始劫来,所造诸罪,若轻若重,无小无大;

我求其相,中间内外,了不可得,是名忏悔。

《朝元图》,又名《神仙赴会图》,传为元代的晋南画师朱好古所作。(加拿大安大略王室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竹节贞   贞以立志: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竹节贞,贞以立志”,映现白居易坚定修行的贞节。他对佛发愿请求归依:

弟子居易,誓心归依,生生劫劫,长为我师。

人家发誓说生生世世,白居易说“生生劫劫”皈依向佛。一“劫”是多少年呢?佛教说宇宙经历成住坏灭的一次历程为“一劫”。表示几万度万万年,海枯石烂也不改他虔心向佛的修行意志。晚年的香山老居士写了许多佛菩萨画赞,体现自身佛心,例如“善始一念,千念相属”。

白居易说自己“生涯别有处”,就寄寓在佛国,看他的《发愿偈》所揭:

佛出世时,愿我得亲;
最先劝请,请转法轮*;
佛灭度*时,愿我得值。[2]

生生劫劫皈依向佛,一心修到佛的国度去,就是白居易一生最坚贞的誓愿。前生诗僧白居易,今世脱屣尘埃,投弃轩冕,坚贞誓愿为佛弟子,生生劫劫一心追寻生命回归之道,乐天斯人岂非谪仙?

注释

[1] 一乘:指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
[2] *灭度:指灭烦恼和度人出苦海。*转法轮:在佛教中,法轮代表“佛法”,“转法轮”譬喻向世间传播佛法。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全唐文》
《全唐诗》
《新唐书》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中华佛学学报第5期 (页193—231): 民国81年(1992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可大有来历,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励学篇》中的诗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连皇帝为读书代言呢!那么,皇帝的话准不准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个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的时代,文人辈出,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因为两首诗词,竟然决定了他传奇的命运!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 他以通俗的诗歌引领了一个时代,又以诗歌缔结一朝传奇。他成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标,也成为佛门史载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当朝的文笔,在未来世专颂转法轮。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