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预测 - App Store

全人骨肉又为友送终 万先生舍己为人得福报

文/刘晓
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有多少人能做到万先生这样的义举呢?(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3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江苏的宜兴县曾出了一位藩台大人,名叫万荔门,他的前世与其父亲有着密切的关联。万荔门的父亲万彦斋当年还是秀才时,家境十分贫寒,但其为人方正,从不取不义之财,而且他平生以义当先,遇到别人有急难时,即便是委屈自己,也必想方设法予以帮助,即使名节受到损害也在所不惜。

凭着自己的才学,万彦斋在乡间开馆教书,作为养家之用。有一年除夕他徒步回家时,路遇一名中年妇人,但见她边走边哭泣,似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为人仗义的万先生于是上前询问,起先妇人并不相告,还生气地说:“行道之人,各有心事,哪有逢人就说的道理。”

万先生见其言辞虽然尖利,但神色哀痛,便安慰道:“我不是随随便便问你的。如果你真的遇到了难事,可以试着告诉我,我也许能为你出出主意。”妇人见其态度诚挚,遂将事情相告,原来他的丈夫是当地的地保,现在因为亏欠官银三十多两,被关在监狱中,每日都被拷打以追讨欠银。他的丈夫在她探监时告诉她,他已经被打得支撑不下去了,如果到期限不能缴纳银子,就会被判死罪。

妇人哀泣道:“我们有个年幼的女儿,丈夫让我赶快卖掉,以所得银两上缴官府。我听从了丈夫之言,将小女托媒婆卖掉。可是媒婆趁我危难之际,诡称岁末没有买主,所以压低价格。如今只卖得了钱十千,我既失去了女儿而丈夫又不能得脱,因此已是走投无路。没办法只能将自己卖掉。想到丈夫被困于牢狱中,女儿屈辱地做人家的婢妾,我自身也保不住,转眼间,一家人离散,不禁悲从中来。”

有一年除夕万彦斋徒步回家时,路遇一名中年妇人,但见她边走边哭泣,似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图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万先生听罢说道,“三十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大事,为何不向其丈夫的亲族好友借贷,而出此下策呢?”妇人叹息道:“先生说得倒容易,他的亲族中贫者自顾不暇,稍有资产者,早已经闻风远避,求见一面都很难,哪有人肯借一文钱怜悯苦难中的人呢?先生就不要再问了,不要耽误我的事。”说罢,呜咽着要离去。

万先生拦下了妇人,说道:“你不必如此,我虽身处寒微,但三十两银子还是可以想办法的。只是你的女儿已经被卖掉,拿到银子是否可以赎回?”妇人哭着回说:“倘蒙先生哀怜借给银子,就可以赎回女儿,因为还没有立卖身契。”万先生马上从怀中拿出十二两银子,让妇人先拿着,明天到城中的某个地方,再拿剩余的银两。

万先生之举大出妇人的意料,她立即跪下磕头含泪叩谢,并询问先生的姓名住址,说等明日赎回女儿后,送到先生家做下人。万先生劝她不要这样,因为自己只是怜悯他们骨肉分离,并非是想要她的女儿。是以,也没有告诉妇人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掉头而去。走了几步,回头叮嘱妇人说:“明日最好早点来,不要自己耽误了大事。”妇人含泪答应了。

等万先生回到家,早餐还未做好,他的夫人向其索要教书钱好去买米。万先生嗫嚅道:“白辛苦了一年!因为山路崎岖,摔了好多次跤,差点坠入山谷中,哪里顾得上手中的包裹?”知其为人的夫人笑着说:“如果是摔跤失落了,还容易找回来,恐怕又是去救人了吧!”万先生就将实情告诉了夫人,并说银两尚且不足。

为人贤淑、善良的夫人并没有埋怨自己的丈夫,还称赞道:“这是大善事啊,但现在已是岁末,哪里可以筹措二十两银子呢?你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就不能半途而废。家里还可以典当些东西过年,你还是赶快想办法筹钱吧,家里的事,你就别管了。”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典当行。(公有领域)
夫人说:“家里还可以典当些东西过年,你还是赶快想办法筹钱吧。”图为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典当行。(公有领域)

听了夫人的一番话,万先生很开心,遂出门找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两银子,但还是差了一些。他不由得想到了城中的放贷者,不过他们需要以物作抵押。拿什么做抵押呢?他突然想到了本族宗祠中的桌椅门窗。因为他平素就有宗祠中的钥匙,所以马上找人乘夜将这些桌椅门窗运走暂作抵押,借到了十两银子,而他的族人都不知道。

第二天,万先生拿着银子到了约见地点,那个妇人早已在那里等候。万先生将银子给了妇人后就匆匆离去了。妇人悄悄尾随在后,看见其在半路上与一人交谈。等万先生走远后,妇人向那人打听先生的姓名居址。

没过多久,妇人和丈夫带着女儿来到万先生家,向夫妇二人叩谢,并请求把女儿留下做婢女。女孩还不到十岁,相貌姣好,万先生让妇人将来为其寻觅一个佳偶,并坚决拒绝妇人的建议,说“不要陷我于不义”。一家三口再三拜谢而去。

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全族人来到宗祠祭祖,却发现祠堂空空如也,大为吃惊,以为遭遇了强盗。万先生坦承是自己因为年关缺钱,所以暂时将桌椅门窗拿走典当,待自己回到书馆后拿到钱就去赎回来。可族人依旧十分愤怒,纷纷指责先生。不过先生却默然不加辩解,而且脸上既无愧色,也无怒容。

族长知道万先生素来忠厚,且好周济他人,怀疑其中有缘由,就劝众人先回去,三日后再商议。等族人散去后,族长悄悄来到万先生家,向其夫人询问,这才知道内情。族长很高兴,说道:“这是大善事啊,先生今年秋天科举必然高中。但私自盗用宗祠中的东西,不能不加以小小的惩戒,以免其他人效仿。”

三日后,族长召集族人,将万先生所做之事告知,并作出将其暂时开除出宗祠的惩罚,等到其秋试中举,得到喜报,再重新接纳他进入宗祠。古时,将一个人开除出宗祠是很大的惩罚。

万先生对此并不以为意。到了秋天,他果然高中,回到乡里,族长为其设宴庆贺。

到了秋天,万先生果然高中。图为明(传)仇英《观榜图》局部。(公有领域)

中了举人后,万先生与同伴们一起去京城参加会试。到了山东某地,同行的朋友陆以宁突然染病,众人决定留在旅店,等待其康复后再走。等了两天,他的病情愈加严重,请医生诊治,也说短期内很难治愈。迫于考期临近,大家都想先行一步,唯有万先生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孤身一人的陆以宁,不去参加会试了。

陆以宁深感不安,竭力劝万先生与大家一同偕行,万先生仍坚持己见。留下来后,万先生早晚守候在陆以宁的床前,为其求医煎药。二十多天后,陆以宁病情加重,临终前,他拉着万先生的手说:“我与君虽是同乡,但平素没有深交,蒙君厚恩,深过沧海。我此生已矣,若有轮回,一定请求阎王爷让我投胎做你的儿子,以报你的大德。”说罢奄然而逝。

彼时两人的旅费都已经花尽,万先生就把随身带的衣裘等典当,买了棺木以装殓陆以宁。他又想到陆家贫寒,儿子幼小,如果不利用此次机会将棺木携归,恐怕他日就更无力而为了。想到此,他把棺木寄放在旅店中,一个人步行乞讨进京,寻访到同伴住的旅店。

当时会试已经结束,众人责怪他来迟错过了考试,又见他衣衫褴褛、面目黝黑,都很同情他。万先生将一别后的情况告知了众人,并说了自己想扶棺回乡的想法。众人感佩他的大义,纷纷解囊相助,共募捐几十两银子。拿到银子后,万先生立刻按原路返回,依旧步行、乞食,不妄动募得的一文钱。

一路风餐露宿回到了旅店,万先生将募来的钱摆在陆以宁的棺木前,呼唤着他的名字说:“靠着同行诸友的惠赠,得到这些钱,请让我送你还家吧。君若有知,可随我一同上路。”等将其棺木送回陆家,万先生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了陆以宁的妻子。

万先生把同乡的棺木寄放在旅店中,一个人步行乞讨进京。清 吴应枚《万点寒鸦》局部。(公有领域)

几年后,万先生做了通州学政。夏日的一天,他与戴、朱两位友人登上城墙晚眺,先生的家就在城墙下边。他们忽然见一个人挥着扇子,急急忙忙往先生家去。戴先生指着那个人说:“那不是陆以宁吗?”万先生一看确实是陆以宁,遂大声和其打招呼。朱先生闻声赶过来,惊骇道:“陆早已经死了,他怎么会来?”万先生这才醒悟过来,见其已进入自己的家门,连忙和友人跑下城墙,往自家赶去。

未及进入家门,就有家僮迎面告知他的夫人刚刚生产。万先生进入内室,见新生儿长相酷似陆以宁,这才明白他是实践自己的诺言来投胎的,故意现形以示因果之不爽耳。这就是万先生的二儿子万荔门。

万荔门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大后,考中进士,进入礼部为官。人们都说这是万先生行善事的福报。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有多少人能做到万先生这样的义举呢?@*#

参考资料:清代《坐花志果》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