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女名医之一——义妁

文/张清雅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义妁遗传了父亲的天赋,从小就对医术、中草药有浓厚的兴趣。图为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她是中国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女医生,她上疗君亲,下疗百姓,对病患一视同仁,以仁而行,以德而立……

立志从医 为民解疾

西汉时期有一位女神医叫义妁,她是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首。其余三位女名医分别是鲍姑、张小娘子以及《女医明妃传》中的谈允贤。

义妁的家乡在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姚张村人。姚张村的涑水河边盛产艾草,这里的艾草被称为涑北艾,具有味道浓烈、叶片肥厚、艾绒纤维长等特点。

义妁的父亲是太医,但她出生不久,家中遭逢变故,父母双亡,义妁被父亲的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

义妁遗传了父亲的天赋,从小就对医术、中草药有浓厚的兴趣。看到有乡亲被疾病缠绕的那种痛苦,她就立志成为一名有德行的医生,要为世人解除病痛。

示意图。图为辽佚名作《神农氏采药图》。(公有领域)

义妁十几岁就开始背着药篓上山采药,翻山越岭,荆棘丛生、悬崖峭壁也阻挡不了她为民解疾的意志。她将采回来的药材分类,有的用刀切片后晒制,有的焙干, 有的捣成粉末,房前屋后都摆满了药材。左邻右舍哪个有点外伤什么的,她就随手取来草药为他们敷治外伤,邻里都能很快康复。她的医名便在当地传开了。

不仅如此,她还四处收集医籍、学习医术,家乡的名医她都登门拜访,遇到有郎中给乡亲诊病,她都会过去认真观察郎中是怎样给病人面色、舌苔、切脉、询问病人的病状及诊断下药等。她都默默记在心里,回家后用笔记下来,然后与自己的观察、诊断做比较,渐渐有了一套自己的诊病技巧。她还明天时、懂气运、通四诊。

巧治腹胀 妙手回春

有一天,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此人面色苍白,肚子胀得如七八个月的孕妇,肚脐眼鼓得像金鱼眼睛,四肢瘦如干柴。义妁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腹部,耐心地询问病史,认真切脉。沉思半晌后,从包里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下腹部和大腿上迅速地扎了几针,然后拿出一包自制的药粉撒在病人的肚脐上,同时给病人熬服汤药。这样连续治疗几天后,病人的腹胀慢慢消退了,不久就痊愈了。

看似简单的几根银针扎了几下,加上汤药和外敷,病人就痊愈了。这是义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潜心研读《素问》、《灵枢》、《五经》等古籍所学得的。通晓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明辨经络穴位,取穴之准,配穴之精,针刺穴位分寸无差。然而,针之手法不可以言传,而针又可以补汤液所不及,配穴得当可起死回生。

《明堂针灸图》(公有领域)

不恃己长 不谋私利

从此以后,义妁的高超医术传遍河东,又传入京城,慕名而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不管什么身份的病患,她都一样认真对待。

汉武帝知道了义妁的医术高明,将她诏入宫中,封为女侍医,为皇太后治病。没多久皇太后的面色渐渐红润,走路越来越轻快。义妁由此得到了皇太后的信赖。

有一天,皇太后问义妁:“有子兄弟为官者乎?”

义妁说:“有弟无行,不可。”意思是说她有一个弟弟,但没有德行不能做官。

义妁不因医术高明,得到皇太后的赏识,就想办法谋取私利,为家人求取功名。

她深知,为官者,仁民爱物,视民如伤。只有上顺天意,下应民心,才是真正的为百姓造福,才能使民风正,万事兴,天下太平,民族兴旺。

义妁的高明医术为乡亲们解除了许多病痛,人们都把视她为健康之神。人们专门为她修建了彩绘站立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手持草药的义妁屹立在姚张村,守候那一方民众的幸福安康。@*#

参考资料

《史记》卷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神灸经纶‧引言》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