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波折难掩其风华 东汉才女蔡文姬

文/张清雅
《画丽珠萃秀》册之“蔡文姬”,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382
【字号】    
   标签: tags: , ,

容貌清丽的她善于诗赋,精通音律与书法,却一生坎坷波折。世事沉浮中,她的才华并未被淹没。

出身名门

蔡文姬生于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讳,改为文姬,是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

蔡家是圉县的大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学家,生平藏书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传于世,他参与书写的“熹平石经”,为后世校订儒家七经的刻石。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者。

熹平石经残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维基百科提供

蔡文姬出生时蔡邕已四十五岁,老来得女,女儿被他视为掌上明珠,教导尤其注重心性与道德修养。蔡邕在《女戒》中写道:“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髻则思其心之整也。”

当时很多显贵都倾慕蔡邕的学识和人品,主动来与他结交,曹操也经常出入蔡府,与蔡邕成为挚友。

文姬辨琴

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蔡文姬年少之时就表现出超常的智慧与才能。

《三字经》上说:“蔡文姬,能辨琴。”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惊于女儿的天分,蔡邕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后文姬琴艺学成,蔡邕将自己的焦尾琴送给了女儿。蔡文姬的音乐天赋之过人,许多文献都有记载,唐代刘商《胡笳曲序》里面说:“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唐代李瀚写古代的启蒙读物的《蒙求集注》中记:“蔡琰辨琴,王粲覆棋。”

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示意图。图为章翠英《和乐图》。(大纪元)

文姬归汉

成年后,蔡文姬嫁给了河东世族卫家公子卫仲道。卫仲道才学出众、饱读诗书,两人琴瑟和鸣,非常恩爱。河东郡的街头路角、河畔江岸,常见二人携手而行的身影。然而没到一年,卫仲道便病逝,因没有子嗣,蔡文姬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初平年间(190年—192年),董卓乱朝纲,蔡邕受牵连身亡。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趁机进犯中原,蔡文姬被胡人骑兵抢走。

南匈奴左贤王倾慕蔡文姬的卓绝的才艺、柔顺的性情,娶她为侧室,对她恩宠有加。两人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此间蔡文姬渐渐习惯了膻肉酪浆的匈奴生活,并学会了一些匈奴的语言,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尽管如此,蔡文姬却时刻思念着故国的亲人,盼望有一天能够回到中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想起故交蔡邕的女儿还流落在匈奴, “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在汉使的护卫下,蔡文姬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故乡陈留郡,两个孩子留在了匈奴。

金朝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公有领域)

文姬救夫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后来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董祀通文史擅辞赋,与文姬是同乡,他俩以礼相待、相敬如宾。

后来,董祀犯了死罪,文姬来到曹操的丞相府为夫求情。时值隆冬,文姬头发散乱,光着脚跑到曹操府上求见。曹操正在宴请宾客,听说文姬求见,对满座宾客说:“蔡伯喈(蔡邕)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蔡文姬走上堂前跪下讲清来由,条理清楚、语意哀酸,在座宾客无不感动。

曹操说:“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说罢又是叩头。曹操被感动,赦免了董祀。

从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他俩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文姬与董祀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图为清 袁瑛《山水(四)册.碧波帆影》。(公有领域)

默写古籍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给她穿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一次闲谈中,曹操问蔡文姬:“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蔡文姬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战乱中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

曹操听后怅然若失。

蔡文姬接着说:“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

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

回家后,蔡文姬凭记忆把那四百多篇文章全部默写出来,其过人的记忆力与深厚的文学涵养,使曹操愈加敬重她。

传世之作

蔡文姬留下传世名作《胡笳十八拍》,载于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朱熹的《楚辞后语》。这是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

蔡文姬在辞中诉说了战乱中自己的人生遭遇与骨肉分离时去留两难的情感。音乐与歌辞珠联璧合的韵味,感人至深。对此后人有评:“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兮皆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明代佚名《胡笳十八拍卷》,大都会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蔡文姬的《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将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如“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儿前抱我劲,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真情穷切,语言浑朴,局阵恢张,波澜层叠,无雕琢斧凿之迹。清代张玉谷曾称赞之:“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

蔡文姬的书法高妙,她的《我生帖》收录在《淳化阁帖》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收录了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墨迹,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及“丛帖始祖。”

《后汉书‧烈女传‧蔡琰传》中称蔡文姬:“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郝经赞道:“婉娩淑女,与士并列。至柔动刚,彤管炜节。”

参考文献:

《后汉书‧烈女传‧董祀妻传》
《后汉书‧蔡邕列传》
《全后汉文‧卷74‧女戒》
《艺文类聚》卷四四引《蔡琰别传》
刘昭《幼童传》

点阅【才子佳人】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九五之尊到仓皇辞庙,他失去了江山国度,从“金炉次第添香兽”到“无言独上西楼”,他品尝了把酒当歌、软舞花香的苦果。后人也因此多厚崇其唯美词章而对其治国能力颇有微词。
  • 李清照出身望族,1084年生于山东济南,家学渊源,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深受赏识,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精通文章。李清照自幼天资聪颖,家中藏书甚丰,李清照常手不释卷,少女时代,就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妙句名动汴京。
  • 诸葛亮父母早亡,后来跟叔叔移居到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他一表人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面如冠玉,到了25岁还没有成亲。
  • 黔娄,鲁国人,战国时齐国的贤士、隐士和道学家。他出身贫寒,从小饱读诗书,励志苦节。施良娣是鲁国世袭太祝的女儿,当时太祝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的祭祀之礼,非常受人敬重。出身贵族世家的施良娣不仅知书达礼,而且容貌美丽,她看重黔娄的德才,甘愿放弃荣华,嫁给了家徒四壁的黔娄。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可大有来历,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励学篇》中的诗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连皇帝为读书代言呢!那么,皇帝的话准不准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个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的时代,文人辈出,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因为两首诗词,竟然决定了他传奇的命运!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