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的祁门名医汪机

文/颜丹
在其父看来,良相之责在于“泽之所及”,要尽全力惠及天下苍生。入仕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医术“益众”来得更深远、广博。(St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安徽祁门一带自古名医迭出,但因“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而被记载于明史《李时珍传》的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汪机。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他生于儒医世家,其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及叔伯辈同族汪宦皆为名医。其父汪渭不仅精于医术,且著述甚多。而汪宦则是明嘉靖时太医院御医徐春甫的老师。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对汪渭、汪机父子俩进行了这样的概括:汪渭“少习儒业,精医学,存心济物,志不在名,活人甚多”;而汪机则“业《春秋》,补邑庠生,习父医,尤得其精妙。郡人求治,多效,日益众,居士弗容辞”。父“习儒业”,而子“业《春秋》”;父“精医学”,而子“习父医”。不难看出,汪机无论学儒还是从医,皆受父亲影响颇深。

自幼习读儒家经典的汪机未能走上入仕为官之路,转而继承父业,踏上了悬壶济世之途,这并非是因他一味听从父亲之命,而是源于“存心济物,志不在名”的父亲对他的谆谆开导与启发。

汪机自成为“补邑庠生”后,就“屡试不利”。但他父亲开导他说:“昔范文正公尝自祷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意谓仕而不至于相,则其泽之所及,顾不若医之博耳。”在其父看来,良相之责在于“泽之所及”,要尽全力惠及天下苍生。入仕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医术“益众”来得更深远、广博。在父亲的启悟下,汪机放弃学习“科举浮文”,开始研读“医家诸书”,以“济物”、“活人”为其毕生志向。

徐春甫说,汪机“弃儒就医”;汪机也认为自己是“弃儒业医”,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他自幼学儒,才使其具备了当良医的德行。儒家有言:“百善孝为先”。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在学儒之人看来,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立身处世的根本。而汪机最早被人发现其精湛的医术,就是因他治好了母亲多年的顽疾,后来还三次为晚年的父亲治好了重病。

汪机三次为晚年的父亲治好了重病。示意图,图为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轴(局部)。(公有领域)

据《石山居士传略》记载:“其母孺人病头痛,呕吐十余年,居士起之如故。以望公晚年三染疾,亦三起之”;“于是益加研究,诊治病者,百试百中,捷如桴鼓,声名益彰”。《祁门县志》云:“汪机,……母病呕,遂究心医学,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证奇疾,发无不中。”其高足陈桷也在为其撰写的小传中这样描述:“先生……性至孝。因思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复精于医,赖以存活者众。”

汪机因“孝”、“事亲”而“究心医学”。此后几十年,“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因此才达到“殊证奇疾,发无不中”的境界。可见,他毕其一生,博览医书、潜心钻研医学经典,是实现其医术超凡、精湛的必备条件。

直至年逾古稀,汪机依然手不释卷,尤其对《灵》、《素》、《难经》、《伤寒》等中医古典专着甚为精通。同时,他倾尽心力,花费大量时间来整理、编补医学古籍。自天命之年著书立说,一直笔耕不辍。他为撰写出《医学原理》而“朝究暮绎,废寝忘食,经历八春”;为整理出《伤寒选录》而历经数十年;为订正《脉诀》中的偏误,多次徒步往返于祁门与歙县之间,以重金抄录《脉诀勘误》,最终完成了《补定脉诀勘误》一书。

汪机不仅对医书精通,其出神入化的医术也为世人所称道。据其高足陈桷回忆,汪机“回天之术,曾以极夭扎于同人”、“医足以逼岐黄之真”。他“诊治病者,百试百中”,以至于生病的人只要听到他走到窗外时发出的咳嗽声,就立刻感到欣喜,好像痊愈了一般,最终被他完全治好的人也特别多。

据《石山医案》记载,是凡患者见治于汪机,就如同饥饿之人得到了食物、干渴之人得到了可饮之水;就如同陷入困境的人得到了援助,从此一跃而起,陷入危难的人得到了扶持,从此转危为安。

为订正《脉诀》中的偏误,汪机多次徒步往返于祁门与歙县之间。图为明 唐寅画山水人物册 临溪眺览。(公有领域)

汪机“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与其父“尝以医活人,至数千指”相比,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父亲很欣慰地对他说,“你有如此高明的医术,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作为儒医,汪机对父母尽孝,也以一颗仁心来对待百姓。无论远近亲疏,是凡来求医问药的患者,他都“竭力治之,至忘寝食”。而对于无法救治的人,他也直言相告,从不隐瞒。他常说,身为医者“不可轻视人之生死”。他还免费为穷苦的病人进行治疗,甚至资助其药物。

明朝嘉靖年间,祁门突发瘟疫,一时间死亡相继,哭声载道。汪机心系当地百姓,于是自己出资购买药材,并配制成汤药,盛放在家门口的大瓦缸中,免费施予民众。未久,瘟疫得以遏制,得救之人不计其数。

嘉靖十年(1531),年近古稀的汪机在《石山先生像赞》中写道:“平居不敢干名而犯义,交际不敢口是而心违。事求免于流俗,礼求合于先儒。谦约节俭,乐易疏愚。不求闻达,甘守穷庐。宁为礼屈,勿为势拘。……惟求无愧于心欤!” 嘉靖已亥年(1539)十二月,一代儒医汪机在故乡祁门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石山医案刻序》
《石山居士传略》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