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秦皇陵 美地理学会有兴趣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埃及古夫金字塔揭密吸引世人关注,大陆方面赶搭热潮,主动披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中国计划,指其对大陆的秦始皇陵、古代鸟类化石、恐龙化石和北京城市建筑等著名古迹也有兴趣。

北京青年报报导,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对上述几项古迹一直有浓厚兴趣,一些研究项目并获得专项资助。近年辽宁西部多次出土有关鸟类起源的关键性化石,引起国际考古学界的重视,大陆的鸟类学家周忠和也因此获得国家地理学会专项研究资助。

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曾多次深入大陆恐龙化石发现地、秦始皇陵等,实地考察和拍摄。国家地理学会表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文物都极具考古价值,如果条件允许,国家地理学会非常乐于和大陆考古界合作。

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秦始皇陵和古夫金字塔是一东一西的帝王陵墓,前者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后者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帝王陵墓,但不宜太早挖掘。

新华网引述刘庆柱的说话,大陆对帝王陵墓的政策是不主动发掘,特别是对秦始皇陵这种极其重要的陵墓,发掘工作更需非常慎重。只有在各种挖掘技术条件、文物保护技术等各种相关条件都非常成熟时,才是适当发掘时机,否则就不应该主动发掘。

目前秦始皇陵区的考古成果相当丰硕,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八千个兵马俑、铜车马;一九九八年,在陵区东部一点三万平方公尺的范围内发现“铠甲坑”,出土石制铠甲、头盔;一九九九年,出土十二件文官俑,价值和兵马俑不相上下。近年来在陵区内的新发现,越来越接近秦始皇的墓葬区,文物价值也会愈高,因此吸引不少人的关注,并急于展开进一步的发掘。

刘庆柱说,大陆在考古工作上缺乏“包装意识”,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像汉代都城长安、唐代都城长安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还有许多可以发掘的地方。至于利用科技考古,大陆利用水肺、潜水钟和声纳技术,在水下考古作业获得不错的成绩;老山汉墓考古,卫星遥感技术也让考古人员能准确定位埋葬区域。

(来源:联合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河南惊现“郑王陵遗址” 规模赶超西安兵马俑 (9/19/2002)    
  • 秦始皇陵布局之谜解开 (8/27/2002)    
  • 秦汉至元明 考古成果丰(新中国考古成就概览) (8/27/2002)    
  • 秦始皇陵园内外城垣巍峨壮观 (8/21/2002)    
  • 秦始皇陵石铠甲修复成功 再现秦军甲士风采 (6/7/2002)    
  • 秦始皇陵建大型遗址公园 (2/22/2002)    
  • 8000多秦兵马俑站了起来 (2/5/2002)    
  • 秦始皇陵发现未被火焚的陪葬坑 (10/13/2001)    
  • 秦始皇陵重大发现 “文官俑”重见天日 (9/28/2001)    
  • 秦始皇陵 (9/9/2001)    
  • 秦代的青铜器 (9/4/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袁安雪天僵卧而不敢劳烦他人,狄仁杰望见白云孤飞而思念双亲。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曲《扬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时古城扬州的萧条景象。南宋初年,不仅是扬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铁蹄下遭受着战火浩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大将岳飞,在一片哀音中谱出不一样的声调。
    • 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 谢敷是有才德的隐士,宋景公是贤明的国君。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 都说水火无情,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大火无情的焚毁时,那种声嘶力竭的悲恸实在难以形容。可历史上,却记载了不少“反风灭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火并非无情之物。
    • 公元1127年,赵宋的年号从“靖康”改为“建炎”。宋高宗登基称帝,历史正式从北宋过渡到南宋。20多岁的新天子,对金人是战是和仍然是举棋不定的态度。同样年轻的岳飞,却呈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 司空图预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灯火等候。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