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医扁鹊(1)神授医术于扁鹊

西茗
font print 人气: 87
【字号】    
   标签: tags: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记载的古代医学家,为其立传者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精彩地记述了扁鹊如何为神人慧眼所识而得其真传的事迹。

《史记.扁鹊列传》这样写道,“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从这儿可以看出长桑君遇扁鹊并非偶然之事,二人均非等闲之辈,何以见得?“扁鹊独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也就是说二人都知道对方非同一般,长桑君住扁鹊开的客栈或许是因其早已有意传之医术之故。在长桑君观察扁鹊长达十余年后,年迈之时,决定传与扁鹊医术,可这医术却非同小开,它不是现代人所能接受的。长桑君“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长桑君从怀中取出药给予扁鹊,告诉扁鹊,用未沾及地面的水服用此药,三十天后,可看见隐秘之物。并将所有的秘方书籍授与扁鹊。扁鹊依他的话服药三十天后,“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时,扁鹊能看见墙那边的人,已具有透视物体的特异功能。当用此功能看病时,能透视人的五脏六腑,并知道病症在那一脏腑。自此,扁鹊开始在齐国或赵国行医,以“诊脉”为名。因此,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扁鹊是中医脉学的“祖师爷”。

由此可知,扁鹊的医术并不是因饱读医书而得来的,而是由神人用药将其天目打开,使他具有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授与秘方书籍才有的。为何说是“神人”传与扁鹊医术呢?因为当长桑君交代完事后,就“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只有“神仙”或“得道之人”方可遁入另外空间,一个常人是没有这功能的。所以说扁鹊是“神医”也就不足为奇了。具有神仙本领的人难道不是神医吗?

【原文】扁鹊者,勃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转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