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丁氏的起源

font print 人气: 42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于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借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于公 ﹐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于公 ﹐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 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 ﹐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于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于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 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于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丁氏名人﹐不绝于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 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操赞赏的才子丁仪﹑丁 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丁姓当代名人﹐首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者丁肇中。 丁姓人家传统对联有﹕ 梦松应兆﹐刻本事亲。 留仙女塔﹐人名宦祠。

——转载自<中华颂>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2/25/2002)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阳之遇 (9/29/2001)    
  • 一笑倾国 (9/22/2001)    
  • 鲜于枢 行草真迹 (9/22/2001)    
  • 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风和太阳的力量 (8/26/2001)    
  • “姓”与“氏”大不同 (8/21/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谜团!几百万人人间蒸发,900年后重现人间?DNA检测现端倪,真相到底是什么?
    • 古人对于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长辈、长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纵然是长官,也往往为了客气或谦虚,也不叫部属的名,再加上古代多为单名,如范蠡、文种、萧何、张良、韩信……,单名很难称呼,连名带姓的叫,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古人几乎都有字,前面说过古时男子加冠时、子女行筓礼时,由长辈为之取字。
    • 至于说到汉人的名跟字,就更讲究了,因为姓或氏几乎是从老祖宗时就有的(除了极少数改姓氏之外,几乎都是由老祖宗传递下来的),但是名跟字却是人生下来后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较高,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尽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为姓 若干氏族迁徙到新居地后,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为姓,例如战国时齐国的陈仲子,本为齐国世家,后来他辞去爵位,举家迁到于陵这个地方,从事耕读生活,于是他的后裔便以“于陵”为姓。
    • 俗语说: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其来源。人人都有姓,认为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实姓,尤其是后秦以后的姓,是经过演变而来的,跟先秦时代有很大的差异,且让本文慢慢说来。
    • 百年前渡黑水来台湾木匠子孙 ,八句《认祖诗》遥心系武汉。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于乱世,现今疫情蔓延之时,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许值得省思借镜。
    • 在传统文化里徜徉是极其有趣的,谁要我们拥有如此悠长的历史之河呢。不经意之中,就在哪里遇见了自己。啊呀呀,你的来历、你的观念、你的爱恨情仇,原来都有出处。
    • 屈原姓芈(米),氏屈,名平,死后获得谥号为“原”。先秦时期的贵族,不仅有姓还有氏,男子称氏不称姓,因此屈原不叫芈原。
    • (大纪元记者廖平风台湾南投报导)2011年适逢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之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为了使民众了解台湾五大家族,近百年来,在台湾产业现代化与民主运动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特举办“百年风华-台湾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史料。
    • 中国古人重视姓氏,也重视名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跟“姓氏”一样,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个分离的概念,“名”与“字”不可混为一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