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靠谱 的博彩平台 - 体育

康熙与御稻米

font print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 ,

北京丰泽园是在清朝康熙皇帝时修建的,是专供清朝皇帝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演耕”仪式的场所。什么是“演耕”仪式呢?就是皇帝为号召全国百姓进行春耕,就在御苑的一块土地上,种些庄稼,做做样子,表示带头春耕的意思。不过,对于康熙皇帝来说,绝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的一年,康熙在丰泽园种了几亩玉田水稻。水稻一般都是黄历九月成熟。但是,六月下旬的一天,他来到丰泽园观看水稻的长势时,却见在刚刚形成的稻谷中有一株稻子,又高又壮,稻粒已经饱满成熟。这株出类拔萃的稻子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康熙就把这株稻谷收藏起来,准备来年播种,作个实验,看看稻子是否能够早熟。

第二年,康熙亲自把那株稻种栽种下去,果然在六月间就成熟了。这样反复栽种,经过十年,终于培育出一个新的水稻优良品种。1691年4月,康熙在丰泽园澄怀堂召见尚书库勒纳、马齐等人时,对他们说:“刚才你们进来时,看见我种的稻田吗?”席勒纳等回答说:“看见了,稻苗已有一尺多高了。”康熙又说:“我初种水稻时,看到有的稻子在六月间就成熟了,于是就收集起来作种子。年年播种,都是在六月间就成熟,所以现在长得这样茂盛。要是普通稻种,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就长得如此茂盛的。”由于这种稻子是在皇家园子里培养出来的,康熙就给它起名叫御稻米。

经过三十多年的试验和培育,到1715年,康熙把御稻种推广到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他对臣下说:“南方的天气暖和,御稻成熟会比北方更早。在夏秋之交,麦子不够吃,播种这种稻子,对百姓一定很有利。如果能够一年种两次,亩产量就会成倍增加,储藏的粮食就会充足了。”

这年的秋天,苏州织造李煦向康熙汇报他在苏州种御稻的情况。他说把康熙赐予的御稻种谷子一石,分给了官吏、乡绅分头播种,其中包括江宁织造曹(兆页)(fu俯),也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继父。《红楼梦》里说的“御田胭脂米”和“红稻米”,就是这种御稻米。御稻米的颜色微红,颗粒较长,气香而味腴。不过,李煦是个外行,他种的第一茬御稻,是四月初十才插的秧,影响了二茬的收获。康熙在他的汇报上批示说:“四月初十迟了。”第二年,李煦按康熙的指示提前插了第一茬稻秧,两季稻的产量就都有所增加。一季稻的成熟时间不到一百天,短的只有七十来天,而苏州当地稻子一季需要一百四五十天才能成熟。御稻两季比当地稻子的一季每亩可增产两、三石稻谷。可惜,御稻在江南试种几年之后,康熙就去世了;加之天灾和旧习,使这种稻种没有广泛推广。

从御稻种的发现、培育和推广上,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农业科学的重视和钻研。

转自新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丰泽园到御瓜圃,康熙自己培育的早御稻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农业社会中仁政爱民的治国大道,更体现了他慧眼识才、任用贤能的治世本领。
  • 当漠漠草原的清脆马蹄,在中原的广褒疆域上响起,女真的金戈铁骑定鼎燕京,东方古国迎来了它的嬗变,也迎来了“康乾盛世”。如果说康熙大帝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那么他的治下群臣则犹如星辰璀璨,熠熠生辉。
  • 所有的殊荣都写在“圣祖”康熙的岁月里,驾驶着泱泱古国的航船,经过半个世纪航行,历经“乱世”——“治世”——“盛世”的过程,终驶向康乾盛世的局面。瑰丽的历史画卷里,还谱写着明君与忠臣的千古佳话。
  • 在中华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备、雄才大略、爱护百姓的圣明君主。康熙皇帝虽然是满族人,但他通晓满、蒙、汉多个民族的语言,他的书法、诗词俱佳,文学素养极高。在这些诗词中,康熙皇帝熟练地运用汉语的典故和修辞方法,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运用汉语的水平极高。
  • 历史走入清朝,中华古国被铁骑女真统领,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他尊孔子,研汉学,以仁德治天下,为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奠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他的饱学和好学也为后世赞叹和敬仰。
  • 清代的清圣祖,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又称“康熙皇帝”,是一位贤德之君,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万世,却十分谦虚,对历朝历代的帝王、文臣、武将能看其优点,以史为鉴,与中共党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看历史人物截然不同。
  • 清朝康熙皇帝的一枚重要御玺将于下月拍卖,拍卖公司苏富比的专家今天形容这是权力之玺,是拍卖史上最具历史价值的中国珍宝。
  •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中国古代讲孝道的历史很早,并且在汉代就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和主张。而中国古书中有关孝的论述也不少,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可见,“孝”是何等的重要。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更是总结、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成为后世遵循“孝道”的范本。
  • 宋之问是唐代诗人,他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是唐朝近体律诗的代表人物。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