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4月15日讯】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贵族国书等人率军攻打鲁国。季康子向冉求问应敌之计。叔孙氏、孟孙氏不想作战,冉求力主迎战齐军。季康子被冉求说服。鲁军分两路抵抗,大贵族孟孺子统率右军,冉求统率左军。结果,右军一战败回。冉求率左军英勇奋战,打得齐军狼狈而逃。孔子的另两位弟子樊迟、有若也参加了战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军抗击齐国侵犯,大加称赞:“这是义啊!”
战争结束了,季康子问冉求,他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求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他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冉求告诉他:“夫子是这样的人,如果任用他,一定会有成效,对百姓也有好处,连鬼神也找不出毛病。但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面对一千社(二万五千户)封地这样厚的爵赏,夫子也不会动心。”他又说:“如果您真想请夫子回来,就一定不要再听信小人们攻讦夫子的坏话才行。”
季康子在与冉求的这次谈话之后,派人带上重礼,到卫国去请孔子回鲁。
就这样,孔子在离开鲁国、经历了14年的漂泊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故国。这时的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
回到鲁国后,孔子为夫人亓官氏重新选择墓地,举行了葬礼。亓官夫人之墓,就在今天的孔林之内。后世将孔子称为“至圣先师”,亓官氏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对孔子的归来,鲁国君臣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按照当时各国尊贤养贤的风习,鲁国尊孔子为“国老”。这是一个得享闲散尊荣而无实际事权的职位。
然而,在孔子的内心,依然抱有过问政事、进行政治实践的想法,对于鲁国政治热情不减。他在鲁哀公和季康子向自己问政时,不断申述自己的主张,希图以此影响到鲁国的政治。
刚开始时,鲁哀公尽管并不掌握国政,但有时也谈一些诸如国政大要之类的话题。一次,他向孔子问道:“怎么做才会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得很简要:“选用正直,弃置邪佞,民众就会服从;选用邪佞,弃置正直,民众就会不服。”
但更多的时候,这位徒有虚名的国君请孔子来谈谈话,却无什么要事,不过聊慰宫中寂寥而已。但是,孔子却不放过任何可以向从政者劝谏的机会。
有一次,孔子陪鲁哀公吃桃子。当时宫廷和贵族之家在吃桃时,为防止将桃子上的细细茸毛吃进口中,要用黍子先“干洗”一下。孔子落座后,对鲁哀公行过谦让礼,却先将桌上用以洗桃的一盘黍子吃了下去,然后才吃桃子。鲁哀公左右的人便笑孔子不懂得桃子的吃法,鲁哀公也告诉他桌上黍子的用途。孔子将手中的桃子从容地吃完,对鲁哀公讲了一番道理:“黍子为五谷之长,祭祀时是作为上品进入庙堂的;而桃子在常见瓜果中却是末等,不得入于庙堂。如果用黍子来洗桃子,便有乖于贵贱之义。”
季康子尽管掌有国家重权,但他作为晚辈,且将孔子尊为国老,也常常向孔子请教。一次,他问孔子应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行政,就是要做到公正。如果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边的人谁还敢不公正从事呢?”季康子又问到,在具体施政中,如果杀掉无道者,亲近有道者,以使百姓遵从有道,这样做是否就可以了。孔子却说:“您执政,何必要用杀伐呢?您要是从善,那么百姓也会从善。因为君子的德行就像是风,而百姓的德行就像是草,风在草上行,草必定是顺风而倒的啊。”
还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使百姓勤其事,孔子说:“如果你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庄重的,百姓也会认真听命;如果你孝顺父母,爱护幼弱,百姓也会忠心于你;如果你能提拔好的人,百姓自然而然地也就勤勉了。”
有一段时间,鲁国境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盗贼,季康子有些懮心忡忡,跑来问孔子该如何治理。孔子这次给了他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如果不是您有那么大的欲求,就是奖赏盗贼,也不会有人去行窃的。”
在孔子归鲁后当年的冬天,季康子计划施行新的田赋制度,准备在原有的丘赋(即每一丘出一定数量的赋)之外,另又依田征收军赋。他这样做,就等于征收双份的赋。他希望此举能得到孔子在舆论上的支持,就派自己的管家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明白自己无力阻止季氏田赋政策的施行,当冉求来问时,便推说自己不了解田赋的情况,拒绝表示任何意见。
但在私下里,孔子又以师生关系对冉求谈了自己反对的看法。他依照自己所一向遵循的周朝旧制和施行礼治、仁政的主张,说:“君子施政,应以礼为准则,对民施舍要厚,聚敛赋税要薄,措施要适宜。这样看来,原有的丘赋已经够了。若是抛弃礼的准则,贪得无厌,即使增加新的赋税,也终将不够用。你和季氏如果真的想办事合乎法度,有周公的典章可以遵循;如果只想苟且妄为,又何必要来问我呢?!”
孔子并没有公开地反对,冉求也没有按照夫子私下所讲而阻止这种新的田赋政策的实行,反而帮着季康子大力推行。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国施行了增加土地所有者负担的田赋制度。孔子对冉求帮着季氏敛财的行为很失望,认为季氏已经很富了,冉求还帮着他增赋敛财,太不应该,他生气地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鸣鼓抨击他可以啦!”当然,从后来发生的许多事实来看,孔子这只是一时的气话,师生关系没有从此恶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