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3月14日讯】杀戮中的孤城北京
联军两千人乘火车赶赴北京却被拦截和围困的消息再度震惊世界。而当世界把眼睛投向中国的时候,义和团涌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暴行(见本系列上篇),使得世界失却了和北京的联系。从6月10号美国国务卿约翰 海发电报明确指示康格,在义和团暴乱中,美国绝对不做任何有违美国历来在华行为和原则的事,绝对不于与列强结盟。然而在这之后的数日,约翰海没有收到康格的任何回电。康格在其后曾经发了数封陈述情况的电报,不过它们是在三个多月之后才抵达美国的。它们的价值只是在时过境迁之后,成为史学家手中的历史见证,为一百年后仍然不明真相的中国人解当时的情况,留下一个机会。
世界各地也没有任何关于北京的实况报道。6月15日,约翰 海预感到情况不妙,往北京发电询问康格:“你需要更多军人吗?与海军指挥联系并回报”(Mr. Hay to Mr. Conger. Department of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June 15, 1900)。
孤城北京中的外国公使馆更是被层层包围,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5天以后,困守公使馆的各国公使再度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办法。德国公使提出,各公使馆代表联袂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虽然情况危机而且十分必要,但是有日本书记官残酷被杀、暴尸道旁的前车之鉴,为人身安全考虑,各国公使对德国公使提出的集体行动的建议表示拒绝。德国公使克林德(Freiherr von Ketteler)坚持面见总理衙门官员而单独行动。他去联络的行动成为他生涯中做的最后一件事:他一去无返,他在自己乘坐的豪华大轿上被清军一枪打死。这是外国公使最后一次企图依靠清政府解决问题而诉诸联络沟通的结局。这个结局正式地、彻底地掐断了各国联合请求清政府解决义和团暴乱的念想。
然而世界当时并不知道德国公使已经在北京大街上饮弹身亡。国际社会等待的是更坏的消息。而各当事国则断然拒绝再等待。
美国方面仍然没有北京的回音。约翰 海转而求助清政府驻美国大使吴廷芳,希望得到北京公使馆的任何消息,但是徒劳无功。消息中断将近一个月的时候,约翰 海通过义和团控制的电讯给清朝二号人物,总督李鸿章发密码电报,请他转交美国公使馆的康格。这位元国务卿十分谨慎,他在密码电报中对没有康格平静而没有表情地说了三个英文字:Communicate tidings bearer(与信使联络。Mr. Hay to Mr. Conger, Department of United State, Washington, July 11, 1900)。但数日过去,仍然没有任何回音。其他各国对驻本国的中国大使的求助也同样没有结果。
围城之下,没有消息等于就是不祥之兆。国际社会开始流传义和团已将驻北京所有公使斩尽杀绝的传言。几个星期过去,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自己的公使馆的任何消息。人们开始确信那些不胫而走的传言是真的(“The life and Letters pf John Hay”by William Roscoe Thayer, 1915)。
7月19日,美国总统麦金利(McKinley)任命柔克义(Rockhill)为美国驻华专员。约翰 海指示柔克义说,他将启程赴中国,并依照他所接受的口头指令行事(Mr. Hay to Mr.Rockhill. Department os United State, Washington, July 19, 1900)。
确证“死而复生”的公使馆
7月20日,绝望的约翰 海突然收到一封密码电报。电报是中国驻美大使转交的。电文是康格写给约翰海的:“一个月以来,我们一直被围困在英国公使馆,中国军队的枪击和炮弹声不断。只有迅速解救才能阻止大量屠杀。”电报落款日期是四天以前的7月16日。(“The life and Letters pf John Hay”by William Roscoe Thayer,1915. 下同)
这封电报如同一个炸弹,启动了在绝望中归于平静的国务院。人们奔相走告说美国公使馆还存在,在北京的美国人还活着。但是最初的兴奋过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发出疑问:这封电报是真的原自康格之手吗?中国驻美大使转交的这封一个月以来的唯一一次消息,虽然是以密码形式递交到国务院的,但是难道义和团没有占领他们围困的公使馆吗?如果占领了,难道他们不会发现转移密码电报的工具吗?如果发现了,他们就没有可能以康格的名义起草这封电报并胁迫清政府转交吗?为什么这封电报只提及“中国军队的枪击和大炮声”而没有提及义和团?
费尽猜疑之后,次日,约翰 海在干脆直截了当给康格发了一封密码电报,希望确证那封突然抵达的来电的真实性,确证康格及其公使馆到目前为止安然无恙。海在电文中说:“转交电报收到,真实性值得怀疑。请回复,告知你姐姐(或妹妹—引者)的名字。”义和团可能从密码转译书上学会密码翻译,但是不大可能知道康格家人的名字。约翰 海用这个办法证实了公使馆依旧安然于危难之中(Telegram.—Cipher. Sent through Chinese minister. Mr. Hay to Mr. Conger.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uly 21, 1900)。
决定远征北京解救公使馆
既然公使馆及其人员还在,虚惊过后,美国开始真正考虑派兵中国。7月21日在海要求康格确证自己姐姐(妹妹)姓名的同日,美国陆军司令查飞(Chaffee, Adna Romanza)将军接到鲁特(Root)的命令,肩负“ 远征解救”任务,即刻启程中国。次日,美国陆军将领威尔逊(James Harrion Wilson)也接到随时待命出发的通知,届时他将出任解救远征的第二任指挥官。美国终于不再犹豫了。
史学家唐德刚在他的《晚清七十年》有关章节中说,“美国之最后入伙(指参加八国联军),实在是康格公使喊救命喊来的”;“美国入侵北京之战,原是勉强加入的。”翻阅那一时期的美国文献,不仅事实确乎如此,道理也确乎如此:康格坐困北京,守着他要对为之负责的所有公使馆内命在旦夕的美国人生命财产,经过与中国政府艰难的交涉而无效之后,康格岂有不向自己政府求救之理?而美国政府即便对于出兵中国十分被动,经过中断消息这一折腾,不大可能在公使馆及其人员生命“失而复得”之后,仍然坐视不救。
虽然北京亟待解救,决定调兵中国对于美国及其一贯的对华政策而言仍然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决定。美国还有相应的重要外交举措要实施。
(作者为自由亚洲电台专题节目主持人
下期预告:适时重申门户开放政策,强调保护中国领土完整)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