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山夜话】浅论“医德”

李德孚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0日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重视医德修养,尊重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竭诚为病人诊治应该是有一个道德标准的。医者一身系着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探脉诊舌,问起始原因病因,忧患饮食之节,起居之度,或伤于毒,应尽察细毫,切不可花言巧语地口头应付,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攻其一关,不顾其它,往往会导致旧病未除,新病复起的不良后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志,比治疗外感疾病要困难的多,如不察视仔细,问题问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确回答,有时很难把握真正病因,从而无法进行治疗。

历代名家都认为医学是仁术,对病者要关心、体贴,做到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孙思邈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分亲疏贵贱,把所有的病人都当做自己的至亲好友看待。当医生的应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不问年龄老少、容貌美丑、聪明愚蠢、属何民族、性格特点,都要精诚诊治。

治病亦不分生熟亲疏,即使是有宿怨旧恨的人家,也绝不拒绝诊治。在此,有一个小故事为例:

元代朱震亨主动去贫病之家诊治,尤其照顾“困厄无告”的病人。相反,对于那些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豪贵,不仅不予逢迎,而且藐视。有一次“权贵人以微疾来招,危坐中庭,列三品仪卫左右。先生脉已,不言而出。乎下人追问之。先生曰:“三月后当为鬼,犹有骄气耶?”

治病贵速,一发千钧,凡病家有请,就不顾艰险疲劳,立即出诊。孙思邈对于求治的患者,总是有求必应,做到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惮路途远近,有请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他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病人熬过一刻胜于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图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药,不求其偿,不要报酬;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穷困病苦的人,只当奉送。

故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即使是名医的子孙,也不一定都能克绍萁裘,继承家学。

明代著名儿科医学家万全,共有十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继承父业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死之前,曾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清史稿.叶桂传》)这段话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朝贞观元年,李世民当上皇帝,为了医治疾病,开始设置学校,“医生”之称起于此时,是指学习医学的人。“医生”与“学生”义同。
  • 张巡带兵军纪严明,陈琳檄文文笔俊美。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 历史上的北伐战争,既有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放意气,也有蜀相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尽瘁,更少不了岳飞北上抗金、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正因为这些千古流传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赋予锐意进取、统一国家的意义。
  • 梁国边亭的人暗中帮楚人灌瓜而使两国友好,曾参耕耘误斩瓜根而被父亲杖打。
  • 汉武帝在位时,版图辽阔,国力强大,对横行于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采用汉高祖时代的和亲政策,而是对匈奴发动一波波的大规模反击。在对匈奴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中,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是抗匈奴名将,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战功最大者。
  • 康熙年间,大阿哥允禔曾掌管养心殿营造事务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进殿拜见,并与康熙皇帝闲谈。
  • 外驱金虏,内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飞以忠义许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平定杨么的洞庭湖之战,可说是岳飞军事生涯中一部惊人的杰作。
  • 信陵君待人宽厚,因其礼贤下士,士人争相奔赴其门下。他养士高达三千多人。图为赵佶《宋徽宗文会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王钦若是个外貌瘦弱的宰相,党进是个肚子里没什么谋略的将军。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