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7日讯】(中央社记者廖真翊特稿)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起飞,身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市却身陷﹁交通黑暗期﹂泥沼难以自拔,市府部门一边喜孜孜的公布私有轿车数量快速成长,却拿不出治理交通拥塞的有效方案,使得辛苦挣来私车代步的民众身陷车阵,感叹不如搭地铁快。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逐渐提升,然而外在硬体建设改善却更彰显软体配套与一般公民素质的普遍不足,尤其是首善之区北京市的交通机能,在满街自行车乱窜、行人恃众穿越车道及震天嘎响的喇叭声中,恐怕将成二零零八年奥运的一场梦魇。
根据北京日报报导,截至上月底北京市机动车已超过一百八十八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为六十五万余辆。
虽然官方媒体一再吹捧经济成长为北京人带来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深藏其后的﹁公德水平﹂问题却少有人提,许多外籍旅客对于北京交通有时﹁几近失控﹂却少见交警指挥疏导感到讶异,在地人却早已见怪不怪。
开了十几年出租车的江师傅对记者透露,这几年北京的交通建设变化巨大,别说是最近涌进大批农村下岗转业开出租的新司机,有时连老师傅也摸不着新开的路,再加上各种区别时段、地段、车类的繁琐规定,以及设计不良的号志灯控,有时骑自行车还真的比开车快。
形势日益复杂艰钜的交通问题,使得部分专家发出﹁城市是否限制汽车发展﹂的质疑,学者认为北京要发展为国际型都市,必须具有﹁汽车总量控管﹂的观念。
这项观点却遭到另一派专家反对,他们批评﹁汽车总量控管﹂是计划经济的手段,既然政府已经在全力发展经济,一般汽车进入家庭也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对于正反不同的意见,北京市长刘淇曾经强调不会因为交通问题遏止私家车辆成长,目前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主要的应对措施仍旧是增加警力,加强交通疏导,北京市政府也持续推动重大交通建设,因应增加车辆。
事实上,除了在硬体方面不断寻求拓展,北京市府及市民反而忽略最容易取得﹁实效﹂的公德问题,这个自许为文明古城的都会里,经常可见满街横冲直撞的自行车及恃众穿越车道、无视红绿灯号志的市民,如此低落的公民素质急需教育改善,否则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震天嘎响的喇叭声恐怕将盖过为选手呐喊的加油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