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婚姻的内容和形式

高瞻

人气 15
标签: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1月10日讯】说到结婚,恐怕每个人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每个人都能说得出几分酸甜苦辣。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从中国回来,喜滋滋地向我展示了好几大本精美的照片,是他们夫妻花了二千多块钱补照的结婚照。一边翻着那些装祯精美,化妆优雅的照片,我们就一起感叹我们十几年前结婚的时候,如何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终身大事也糊弄过去了,以至于要到现在儿女承欢膝下,皱纹爬上眼角的时候,再去补上结婚重要仪式的一种或几种,已稍稍嫌晚。

对于研究社会和民俗学的人来说,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_结婚_对于了解社会思潮,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了解中国社会近五六十年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变化,就看人们如何结婚就知道了。

从花费上讲,天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78年到2000年,结婚的花费翻了48倍。20多年前,结婚花费最高是550元,最低40元。而20年后,结婚消费最高的达30万元,最少的也要8000元。前几周看到网上报道,说北京的一对夫妻花了60万元操办结婚。现在的结婚花费比起三四十年代的水平,更是翻了135倍。排除价格增长的因素,这样的翻倍数字也是很惊人的了。

我们也许有的亲身经历,有的是听说,就在不远的过去,五十年代的人结婚最简单,把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就算结婚了。六十年代有点讲究了,结婚要凑够36条腿。到了七十年代,结婚要”三转一响”(自行车,电风扇,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呢,要汽车房子之类的。花费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结婚上的两极分化,在有的人喜气洋洋办婚事的时候,另一些却在发愁叹气,结不起婚。

从形式上讲呢,现在的五花八门,比如婚纱摄影、蜜月国外旅行、水下结婚、教堂结婚、跳伞结婚等等,比起五十年代的几粒水果糖,一碟花生米的革命式结婚,六十年代的高唱革命歌曲中结婚,七、八十年代的简单婚宴,不知要新鲜多少倍,也让多少老人花尽了多年的积蓄,为了不给儿女丢面子。

再来看看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中国在80年代以前都很鄙视离婚。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中国社会向来重视婚姻的最简单的外在形式,即婚姻的存在。而共产党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又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传统的结婚形式,用政治需要替代或者剥夺了婚姻构成过程中的社会学和美学意义。对于婚姻的重要内容–婚姻质量–即在婚姻里的人是否幸福,共产党更加剧了传统的不重视:社会和工作单位联手对个人施加道德和行政压力,强迫不幸福的婚姻继续存在。

而近十多年来,随着个人空间的相对增大和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加上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对婚姻的外部构成非常讲究的同时,也追求其内在的质量。一旦发现不合适就要离婚。在中国的大街上大可以随便找到三十来岁却离了两次婚的人。这就使在五十年代低于百分之二的离婚率在近几年一下子增长到百分之十几。(没有全国的确切的统计数字)。

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人们在过分追求婚姻的形式时,严重降低了对婚姻的严肃承诺,显得形式大于内容。是用句流行的歌词来讲,就是”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这既是当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人们的心态在婚姻上的一个反映,又是人们对过往几十年的过分强调婚姻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反搏。加上现在中国社会价值真空,人们缺乏行为道德规范,结婚和离婚也就越来越随便,人们对同居,婚外恋和包二奶也就越来越容忍。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也到了解体的时候。于是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农业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政体死守在封建社会,工业发展到现代社会,而婚姻家庭却已进步到后现代社会的怪物。

(自由亚洲电台/2002-11-07)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张曼玉虽离婚 但不觉得婚姻失败
不婚妇女让新加坡政府忧心忡忡
增进夫妻感情招数
麦当娜讲 老公打鼾是个偷吃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