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重阳登高的史书记载

夏雨芙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1月10日讯】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反映,“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而《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则反映了当时的餐菊习俗。重阳节在汉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三国时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 重阳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记载,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非常热闹。到了三国、晋代以后,登高之风更为盛行、登高活动更为普遍,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重阳诗”、“登高诗”。诗人李白写道:“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些登高诗极为后世所称诵。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 四月十三日,请到享有口碑的南密西根中文学校文化讲座老师杨国雄博士,主讲台湾历史:由众说纷纭的史前讲起,继续探讨枕戈待旦的明郑时代、打杀争夺的清朝时期、国际竞争的荷兰时代、殖民地的日据时代、励精图治的民国时期。杨博士将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细述台湾的过去与未来。家长和学生将一同受益。
  • 唐朝至武后临朝时,奸佞小人满布朝中,这时的宰相狄仁杰能够在相位上,以身作则,坚守大臣之道,应是大唐能够屹立不摇的原因之一。这里讲几个狄公的小故事。
  • 张巡带兵军纪严明,陈琳檄文文笔俊美。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 历史上的北伐战争,既有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放意气,也有蜀相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尽瘁,更少不了岳飞北上抗金、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正因为这些千古流传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赋予锐意进取、统一国家的意义。
  • 梁国边亭的人暗中帮楚人灌瓜而使两国友好,曾参耕耘误斩瓜根而被父亲杖打。
  • 汉武帝在位时,版图辽阔,国力强大,对横行于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采用汉高祖时代的和亲政策,而是对匈奴发动一波波的大规模反击。在对匈奴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中,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是抗匈奴名将,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战功最大者。
  • 康熙年间,大阿哥允禔曾掌管养心殿营造事务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进殿拜见,并与康熙皇帝闲谈。
  • 外驱金虏,内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飞以忠义许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平定杨么的洞庭湖之战,可说是岳飞军事生涯中一部惊人的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