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0月31日讯】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宪政话语的兴起及其壮大。在当今中国,宪政话语可能是一种比”民主”还要时髦的话语,谈论宪政的人可能比谈论民主的人更多。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对宪政话语并不陌生。自清末宪政始,宪政话语便开始成为中国知识界和政治家的主流话语符号之一,今天的共产党在数十来年前至少在嘴巴上也是宪政话语的学舌者。
骤然消失
1939年9月,共产党和各党派参议员促成国民参政会通过了《请政府明令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案》;1939年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两次向它的党员发出关于宪政运动的指示,要求”立即实行民主政治,召集真正民选的全权的国民大会,实施宪政”。
在1949年之后,宪政话语在中国大地嘎然停止,宪政话语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骤然消失。1950年到1990年这四十年间,中国法律系(院),政治系的教科书以及法律系(院)、政治系师生几乎可以说不知道”宪政”是什么东西。即使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最热闹的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也普遍患有宪政话语缺损症。
九十年代以来,推动宪政话语在中国大陆复兴的主导性力量是中国的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海外明镜出版社于1998至1999年两年期间出版的《宪政中国》,《中国老百姓的权利》以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府》这些著作记录了1989年之后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宪政问题的最早成果,只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陆政治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著作无缘在国内与读者见面。但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宪政理论著作越来越多。
《公共论丛》系列的主题就是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此外《宪政论丛》,《宪政译丛》这样的大型宪政研究丛书的出版满足了不少需要吸取宪政知识的读者的要求,这些出版物不仅把宪政话语提升成了中国知识界的公共话题,而且事实上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宪政文化扫盲。在上述出版物之外,香港出版的中文学术性刊物《二十一世纪》先后组织刊发了数期宪政议题的文章。《中国法律年鉴》也开始刊列专门的”宪政”词条。中国大陆被关闭的知识分子网站《思想的境界》设有专门的宪政法治专栏。在已关闭的《思想的境界》之后,中国大陆又出现了专门以宪政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性网站出现,如宪政文本(www.libertas2000.net),宪政论衡(http://www.yorkbbs.ca/law/list.asp?boardid=4)。
在自由派知识分子之外,中国的本土反对派组织和反对派人物也乐于把宪政作为他们的纲领性口号。例如,中国大陆反对派代表人士徐文立先生将宪政作为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性选择之一;前政府官员方觉先生撰写的《中国需要新的转变---民主派的纲领意见》中提到:未来中国应当建立”以人大代表普选、传播结社自由、党政体制分离为起点,适时地将中国的民主进程拓展到构筑宪政基础、开展多党政治、民选行政首长、军队国家所有、司法充分独立的现代国家的根本制度。”
再度复兴
当代宪政话语在中国复兴的最初源头可溯及到90年代初美国福特基金会对中国宪政研究项目的支持计划。当时,美国福特基金会决定支持一批游离于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及中国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展开”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计划。为进行这一研究计划,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其策划的研究战略包括宪政研究骨干队伍的培训、当代世界各国宪政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当代中国宪政问题的研究等。
尽管在制定研究战略策划时,操作场面的问题也尽量考虑到了,但在90年代初中国的特殊政治生态下,这个庞大的研究项目在进行第一阶段时(研究骨干培训时)便夭折了。尽管如此,为这次培训班而准备的教材、资金以及逐渐积聚起来的宪政研究的人力资源则通过各种形式保存下来,从而为90年代初宪政话语在中国的兴起储备了一定资源。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出现的著名的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宣传阵地《公共论丛》以及中国大陆中青年学者梁致平、贺卫方领衔主编的《宪政译丛》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的中国公民财产权保护研究课题基本都是”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的遗产项目。
双重意义
九十年代之后宪政话语在中国大陆的重新激活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宪政为中国未来的政治转型提供了一种可供方选择的方向性意见。可以说,宪政是当今中国在民主道路和强权政府之外可供探讨的第三条道路选择。相对于一些新左派对强权政府的推崇或默认,宪政强调有限政府,青睐共和制和联邦主义,对分权制衡更是五体投地。宪政主义坚信强权政府是个人自由的致命威胁,而保卫自由是宪政主义的思想核心。
此外,相对于民主理论,由于宪政关注的重点是个人和弱者的自由,而不是多数人的意志,因此,宪政在本质上是对民主的一种精美防范制度装置。美国的立宪者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立宪的目标就是要消除民主产生的荒唐事,亚当斯甚至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最后不会自杀的民主。最后,费城立宪者设计出来的防止民主带来的荒唐事和防止民主最后自杀的理论和制度就是美式宪政。因此,宪政主义的深处,是对多数人统治的不信任。因为多数人统治象强权政府一样,同样危及个人自由。
第二,由于宪政关注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因此,中国的宪政主义和宪政主义者完全可以视为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种具有价值关怀,具有稳健性的和建设性的思潮和力量。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在评价中国的宪政主义者时已经指出了在一点。他说:”没有人指望通过破坏性的手段带来最终的政治开放,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多年来体制内外一些聪明的思想者和一些外国学者想方设法在思考在中国实行渐进的和平政治改革的原因。在这些众多思想者中间,宪政主义者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他们最有希望为中国的未来设计出可行的、稳定的和公开化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在中国进入全面现代化阶段时---这是一个相对富裕和更加复杂的社会,具有更多的统治合法性。”
在当今中国,宪政话题的倡导者们除了对宪政理论进行讨论之外,他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便是现行制度分析和未来制度建设。《宪政论衡》目前正在开展什么是宪政、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政的内涵、宪政的价值基础、基本人权在宪政与宪法中地位、宪政与有限政府的关系、宪政的经济基础、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等这些与宪政常识有关的征文活动,中国的宪政倡导者们还在探讨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现行政治体制的”合法性”问题,设计未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框架,制定”地方自治法”以及如何完成中央集权制向地方自治转型,联邦主义问题,现行宪法哪些内容应该修改,现行的”人大”和”政协”怎样向两院过渡以及有无过渡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执政党怎样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平稳完成宪政转型?防止中国再次发生”革命”、内战和政治动荡等等。
──原载《BBC》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