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0月26日讯】在新加坡,大部分三十多岁的单身女郎有“不太热中结婚”的趋势,这些日增的“黄金单身女郎”群现象,对结婚率和生育率日减的新加坡社会,已成为人们的一个“话题”和政府关注的对象。
据中央社报导,新加坡社会发展和体育部日前发表一份家庭观念调查报告发现,新加坡大部分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并不热中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甚至越发觉得单身比结婚好。其中,年龄介于二十岁至二十九岁的单身女性,有八成认为结婚比较好;可是当她们步入三十至三十九岁的年龄层,认为结婚比较好的单身女性比率,则下降到四成八。
在富裕而现代化的新加坡,仍保留相当保守和传统观念的社会,习惯于把各式各样的标签贴在不同的社群身上,例如那些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往往就被刻板定型为“单身主义者”、“要求太高和过于挑剔”、“事业心重”、“经济独立无需依赖伴侣”...。
一位社会学者指出,这样的定型方式其实过于简单化。因为这些“特征”不论什么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因为“事业心重”或“要求高”而错过终身大事,而不独为三十多岁女性的“专利”。
他表示,三十多岁的女人找不到伴侣,问题不一定出在女性身上。首先,新加坡的社会为女性定下了一些无形的标准,认为她们应该要在三十岁前结婚才“正常”和“合理”。可是,社会上对男性却没有同等的要求。难怪有人打趣说,单身男性和女性的“有效期限”不同,女性可能只有三十年,而男性可能是无限期有效。
新加坡的一些舆论指出,三十岁对一个女性来说,虽然不算是黄金年华,但通常也还是个有所憧憬与期待的年龄。可是在传统和保守的东方社会例如新加坡,女人一过了三十岁,又还没有结婚生子,社会就把她们当成一个“问题”来关注和讨论。
综合各方的意见,超过三十岁的新加坡女性对结婚意兴阑珊,主要原因不出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单身女性将黄金年华都奉献给事业,岁月蹉跎,芳华虚度,错过结识异性和发展成为理想伴侣的机会﹔
第二,单身女性年龄一超过三十岁,她能选择的终身伴侣机会显着减少﹔
第三,社会上普遍认为三十多岁已过了适合结婚和生子的年龄,造成在这个年龄层的单身女性,对成家不再那么热中和积极。
负责这项调查的新加坡“重亲情,享天伦”工作委员会表示,他们今后所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让社会更能接受在三十岁过后结婚生子的观念。
工委会主席、也是总理公署兼社会发展及体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就认为,时代已经剧烈改变,社会观念不应停滞不前。如今,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即使三十多岁才成家,“问题不是很大”。他认为,新加坡社会应该接受“三十多岁结婚还不算太迟”的观念。
不过,他也了解,传统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加坡社会首先能做的,就是解除贴在三十多岁单身女性身上的标签。
社会学者认为,新加坡社会应该先把这个“有效期限”的标签撕下,消除对单身女性的成见,并认清女性在三十岁以前不结婚的原因不一而足,不一定就是她们个人的选择。男性选择年纪轻的伴侣、社会不接受老妻少夫等都是部分原因。
当今的新加坡,人们不结婚生子已经成为政府所面对的一项头疼问题。过去,政府常以美满家庭的广告画面作为宣传招数,尝试打动单身者的心。可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起不了作用,反而为单身女性添加社会压力,使她们成为被指指点点讨论的对象。
要消除社会对单身女性的偏见,让大家相信女人三十还是有大好年华。很多新加坡人期望高效率的政府既然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调查,就应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鼓励单身者接受“迟婚总比不结婚好”的观念,和消除社会对单身女性的偏见。
在地小、人少的新加坡,政府近来为人民结婚率和生育率不断降低而忧心忡忡。不论是大学毕业生或非大学毕业生,无论是男性或女性,保持单身的人数已节节上升。为了改善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辅导配套措施。例如:
许多新加坡年轻人投诉他们工作后没有时间社交。教育部开始探讨如何提供额外的资源让大学建设更多的宿舍,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住进宿舍,提高他们认识异性的机会。
另外,为了鼓励年轻情侣早日成家,那些在二千零一年十月起首次向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申请四房式国民住宅的年轻夫妇,可分两次缴付房价两成的订金。
新加坡政府努力营造结婚和生育的理想环境,最终目标不外乎要鼓励年轻情侣尽早结婚、年轻夫妇好好“做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