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月5日讯】2001年12月30日﹐江西省万载县黄茅镇的攀达烟花公司发生恶性爆炸事故。与救援战斗几乎同时打响的﹐是当地有关部门与新闻媒体之间展开的“封锁”与反“封锁”新闻战。
中青在线消息﹐事发当天﹐中央驻赣新闻单位(除新华社外)得到有关通知﹐不要去现场。湖南部分媒体借助地缘优势﹐及时赶至现场﹐趁现场尚未来得及管制﹐拍摄了第二次爆炸等许多珍贵的镜头。
当天下午﹐离现场10公里外﹐通往黄茅镇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除新华社和江西省主要媒体记者外﹐其他媒体记者不得进行采访。
人民日报社《江南时报》的记者﹐当时来到离现场10公里处的潭埠镇时﹐通向黄茅的道路已被管制﹐除了警车和救护车﹐所有车辆都不得通行﹐连摩托车也不例外。于是转向离黄茅11公里的株潭镇﹐想从另外一条道路进去﹐结果发现同样是徒劳的。在领路人的介绍下﹐该记者只得花大价钱雇请了3辆摩托车从崎岖小路前往。
湖南部分媒体记者的采访车只好折回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到文家市镇医院采访爆炸事件中的伤员。
没想到﹐当天下午﹐来了几位穿公安制服的人﹐坚持要将在这里治疗的3位伤员转院到万载﹐文家市镇医院坚持用救护车送伤员走﹐“公安”说不要。
晚上﹐这几名湖南记者躲在救护车里“混”进了现场。
12月31日上午11时许﹐《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在途中被拦下。他们在万载县宾馆的记者接待室发现这样的规定﹕“禁止所有记者到现场拍摄﹑录像﹔在各路口设卡检查﹐各站卡配备一两名宣传口的工作人员做说服工作﹐防止记者进入现场﹐并劝其回城。”
《羊城晚报》记者赵世龙在事故发生当天就赶到现场采访﹐但不久接到报社的电话﹐说江西有关方面给广东省委宣传部发了传真﹐报社领导要求记者撤回。
1月4日﹐听说通往事故现场的路已经取消管制﹐中国青年报记者两人驱车赶到黄茅镇﹐发生爆炸的攀达公司大门紧闭﹐但仍能清晰地看到里面被烧成一片焦土的山头。从一围墙倒塌处进入爆炸中心现场﹐看到碎砖残瓦遍山坡﹐满目疮痍﹐数十名老乡拿着编织袋在废墟中寻找着什么。举起相机﹐记者拍下眼前的一切。
继续往前走的时候﹐看到一个记者模样的青年被一群人围住﹐手中的照相器材被抢走﹐这群人叫嚷着﹕“到派出所去﹗”
那群人中突然有人指向记者﹐叫道﹕还有两个﹐把他们一起带走。
一群人包抄过来﹐厉声责问﹕“你们是哪里的﹖拿证件出来﹗”
记者坚持要他们先拿出证件。正当双方处于僵持之际﹐一个穿皮衣的胖子跑过来﹐大喊﹕“把他们抓起来﹗”
记者要他出示证件﹐他把一个证件递过来﹐记者看到“万载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字样﹐名字还未看清之际﹐他把证件抢了过去。记者吴湘韩随即出示了记者证﹐他抢过去看﹐说﹕“这是假的。”并要拿走记者证﹐要记者与他们一起去派出所。一个50岁左右的人冲上来就把记者掀翻在地﹐并推搡着往前走。另一旁的记者李菁莹赶紧打电话和报社联系﹐那个胖子叫道﹕把她的手机抢了﹗
后来﹐万载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赶来﹐看了记者的证件后﹐为他们解了围。
就在记者离开攀达公司之际﹐几位农民悄悄向记者要名片。
在黄茅镇政府﹐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向记者解释﹕“当时管制现场采访﹐是为了考虑记者的安全。”
中午在镇食堂吃饭的时候﹐记者遇到了那位副检察长﹐他笑着说﹕“对不起﹐是场误会。”
下午﹐记者往浏阳方向赶﹐路旁的几个农民向记者招手﹐并把他们领去看他们被爆炸冲击波损坏的房屋。有的农民把他们领进山里面才敢反映情况﹐他们透露﹐镇里向他们打了招呼﹐不管谁来采访﹐都不要理。
下午﹐拿了记者名片的一年轻人秘密约见记者。他指证﹐其中将记者按倒在地的那个人是镇里聘用的一个“街痞子”﹐当地人见了就怕。他还说﹐与记者发生争执的那群人是专门在现场抓记者的。
据了解﹐当地许多老百姓自发行动起来保护记者采访。有的记者在采访中被发现﹐当地老百姓将记者团团围住保护起来﹔有的把记者藏在家中﹔有的带记者从小路骑摩托离开现场。(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