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月23日讯】首哈药集团正如日中天却被廉价出让控股权﹐其幕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职工和股东们震惊了﹕我们都不知道﹐哈药竟让别人控股了
生活时报报道﹐2001年12月24日﹐哈尔滨一家并不起眼的小报﹐在头版用重黑体字赫然写下《卖掉哈药》的文章。这篇文章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打破了冰城的宁静﹕“哈药集团是全国制药行业的龙头老大﹐凭什么要卖掉﹖而且是让人家对方——上海华源集团控制股权﹗”
消息传来﹐哈药职工和哈药股东们不肯相信这是真事。然而﹐善良的人往往总是失望。上午9﹕30﹐股市正常开盘。数以万计的哈药股东真的是一开两瞪眼﹕(600664)哈药集团停牌﹐另一方(600656)华源股份也跟着停牌。股市无情地证实了这个重组事件。
股民是最敏感的一族﹐他们越是觉得此事离谱﹐越是想摸清这重组的背后。有快人快语的﹕“人家董事长今年五十七八啦﹐怎么就不急﹗”失望的人们开始对持有哈药股票产生了动摇﹐第二天下午﹐哈药股票刚复牌﹐股东们就跟事先商量好似的﹐纷纷抛出手中的哈药股票﹐哈药股票出现一个惊人的跳水场面。
其实﹐在股票市场之外的震荡更是发人深思。尽管哈药集团的个别领导下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接受记者采访﹐更是阻止哈药职工同记者接触﹐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哈药职工想尽各种办法找到我们﹐因为他们真切地感悟到﹐这次重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哈药六厂的一位女工跟记者动情地说﹐我们哈药六厂每个月工资几千元呐﹐每年的奖金比哪个企业都多﹐这些年谁不知道﹐我们“药六”是天底下最火的﹐光生产车间的大楼这几年就盖了四五栋﹐这都是我们一线工人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干出来的啊﹐容易吗﹖哪能想卖就卖呢﹐怎么也得跟我们职工商量商量吧﹖
哈药集团的二十几名干部找到了我们。他们无法接受﹐本来凭哈药现有的资金﹑现有的品牌﹑现有的技术和现有的商业信誉﹐完全可以去兼并或收购其他药厂﹐几个甚至几十个都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事情倒了过来。哈药集团要廉价卖掉了﹐真是莫名其妙。
近百亿资产竟被折价9.7亿出让
第二天﹐一位在哈药工作几十年的老党员﹑老干部赶来﹐他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拉着记者的手就是不放﹕哈药几代人苦心经营几十年﹐形成上千个品种﹐有些品牌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声誉方面我们都是全国领先﹐哈药这些年在全国建立的营销网络﹐不说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之一。哈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80至100亿﹐光一个哈药六厂就有流动资金7个多亿﹐世一堂制药一个品牌就值4个亿﹐我们2001年配股一次性收益就是9.7个亿﹐实实在在的一个家当呀﹗是哪一个人的吗﹖是哈药全体职工和全体股东的。可哈药集团个别领导﹐就敢不同职工打招呼﹐也不与股东商量﹐甚至不跟董事会其他董事商量﹐从始至终就是一两个人与华源秘密接触﹐暗箱操作。本来近100亿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总量﹐非以9.7亿的净资产作为筹码(刚好与我们去年的配股钱一样多)﹐让出控股权。华源集团这次只用几个刚收购来的亏损企业﹐折价成5亿元﹐再搭上5个亿资金﹐就控股51%﹐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来几个主持正义的董事坚决反对﹐才迫使那一两位领导﹐采取了一个偷换概念的办法﹐跟我们玩了一个数字游戏﹕哈药集团全口径地作价9.7亿﹐控股44%﹔哈药职工控股9%﹔华源集团以5个亿的不良资产加5个亿的资金控股47%。
用加法算﹐哈药是53%﹐可按法律办﹐华源集团就是当然的第一大股东。因为在董事会里谁股份最多﹐谁就处于控股地位﹐谁就说了算﹐这是“1+1=2”的常识﹐这又能骗得了谁呢﹖明明是把控股权让给了人家华源集团﹐却硬说这是应对入世﹐对我们哈药的发展有利﹔明明是我们用近百亿的资产去换人家10个亿的资产﹐而且其中是有一半的不良资产﹐却硬说这是强强联合﹐是做强做大的需要。真是荒唐至极﹐蛮横至极﹐无法容忍﹗
由于哈药自身的知名度﹐也因为哈药重组关系到整个哈尔滨市的经济走向﹐因此这次重组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都引起了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傻事﹐政府及有关方面应该干预。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王福胜说﹐我根本不相信哈药集团的净资产就只有9.7个亿。他认为哈药这种明显处于被动地位的重组﹐肯定是不合算的﹐这个不用讨论。王教授面对记者的采访﹐百思不得其解﹐用困惑的眼光冲着记者问道﹕哈药应该不缺钱呀﹐我记得哈药去年刚配完股呀﹐上市公司融资后可以收购其他企业﹐通过这个实现扩张啊﹐没有必要把控制权非让给别人呐。
哈工大管理学院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冯晋替哈药算了一笔账﹕哈药1993年6月29日上市后﹐8年共配了3次股﹐光去年一次就是9.7个亿﹐它3次配股资金至少达十六七个亿﹐这是一个下金蛋的大母鸡呀﹗而且﹐它的业绩一直是呈上升的态势。冯晋说﹐我在给哈工大的学生讲课时﹐就总讲哈药﹐哈药是中国最好的蓝筹股﹐每年的收益都保持在4至5角钱﹐这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是为数不多的。用这种下金蛋的母鸡去换只能吃肉的公鸡﹐只有在寓言故事里才可以找到﹐要不就是吃错了药。
哈药的一些干部直言不讳﹕集团个别领导以重组的借口﹐为自己安排退路
在这次由哈药重组引发的震荡中﹐更多的人在迷惑不解之后不禁要问﹐哈药集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执意卖掉这个下金蛋的母鸡﹖在这重组的背后﹐哈药集团个别人究竟卖的什么药﹖为什么非要一意孤行﹖
哈药的一些干部则直言不讳﹕原因就是﹐集团个别领导以重组的借口﹐为自己安排退路﹐以牺牲昂贵的企业利益为代价﹐延长自己的职业生命。
这话不多﹐却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一种新的59岁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式下﹐以新的表现形式出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华源集团的承诺作为一种条件﹐结果就是哈药控股权的转移。
我们找到今年58岁的哈药集团董事长刘存周。谈起这次与华源的重组来﹐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的蓝图﹕我们这叫强强联合﹐我们用9.7亿的净资产﹐他们华源用5个亿的资产和5个亿资金﹐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这样的资本运营﹐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真正与国际医药行业接轨﹐未来跨入世界制药50强。
几经周折﹐我们在哈尔滨花园村宾馆5栋﹐找到了上海华源股份董事长吴运生。这位精明的上海人﹐虽然似有大功告成的得意﹐却又是十分小心地回避了他们正在运作的一些实质性的事项。吴董事长有一点不加回避﹐这就是在这次重组中﹐华源占了上风﹐即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他还证实了﹐最初华源的确要控股51%。吴董事长说﹕那样华源会更主动﹐结果会更好。至于这次重组的公平性问题﹐吴运生董事长却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谁控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强强联合嘛﹐我们华源是增量注入﹐而不是减量嘛。这对我国的制药业发展是有利的。
这就是哈药与华源重组可以拿到桌面上的内幕吗﹖在它的背后却是——
职工一片反对声﹐股民一片斥责声﹐哈尔滨市民瞪起了关注的眼睛。哈药集团2万多职工要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请求被搁置一边﹐一种任人宰割的无奈﹐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的存在。
而数以几十万计的哈药股民在用脚表决的同时﹐喊出了立刻召开股东大会的要求。他们反对一股独大﹐更反对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他们在给中国证监会起草的信件中﹐强烈请求公开这次重组内幕。
企业重组如何堵住新“59现象”
震荡本身反映事件的严重﹐在哈药与华源重组这个问题上﹐至少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企业制度下﹐我们的企业如何把握企业的舵把子﹐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进入法人治理﹐防止一股独大﹑甚至于是一人独大的错误决策﹐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因为﹐如同哈药这样的企业﹐不把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放在眼里﹐只把职工代表大会当牌子﹐这样的企业还为数不少。这里有企业制度和法规的制约﹐也有宪法和法律的不可改变的刚性原则﹐绝对不是哪个人可以随意改变的。
哈尔滨市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王连增的认识深一层。王连增告诉记者﹕当前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有关企业职工切身的重大利益﹐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这是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所确定的。他说﹕哈药重组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一个涉及企业命运改变的问题﹐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把关﹐定向讨论﹐决不能充许少数几个人说了算。
哈药重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国有大企业﹐这样一个全国知名度极高的企业﹐它的命运和前途﹐不会被一两个人随意改变。因为在哈药的背后﹐有着数以万计的职工﹐有着数以几十万计的股民﹐更有着数以几百万计的哈尔滨市民﹐他们关切着这次变革﹐更关注着这重组的真相。他们渴望这次重组能够从背后走向前台﹐通过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去观察和体验他们的合法权益的真实性。
哈药重组﹐说到底﹐不是哈药一家的事。(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