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夫妻共饮交杯酒的来历

作者:刘晓
古人婚礼上会用不可食的葫芦来盛酒。图为蒙兀儿帝国 白玉葫芦瓢。(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说到“交杯酒”,人们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各执一杯酒,或手腕相扣,或手臂相绕,之后各饮一口。在现代人眼中,这代表着夫妻相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这与古人的“交杯酒”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寓意上都是有些差异的。

要说古人的“交杯酒”,先要说说古人对婚礼意义的认识。西汉成书的《礼记‧昏义》中说:“婚礼,是结合两个姓氏之间的欢好,对上事奉宗庙、对下延续后嗣的事,因此君子重视婚礼。……对待婚礼要恭敬谨慎,尊重正礼,在此基础上夫妻才能相亲相爱,由此形成男女之间的区别,建立夫妻之间的道义。男女有别,而后有夫妇的道义,夫妇有道义,而后才有父子亲情,父子有亲情,而后才能有端正的君臣关系。因此,婚礼是礼的根本。”

图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之婚礼娶亲场景。(公有领域)

显然,通过婚礼确认了夫妻关系,而夫妻关系是人伦之首,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与现代人认知的情感是婚姻中最为重要的不同的是,古人认为婚礼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传统婚姻重视个人对于整个家族的责任,是以婚礼的举行意味着这种责任的开始。

既然婚礼这么重要,那古人是如何让新人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要相亲相爱、甘苦与共、共同面对未来的责任的呢?“交杯酒”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早在战国时期,婚礼上就有了新人喝“交杯酒”的仪式。周朝时,婚礼仪式非常简单。在新郎将新娘从娘家亲迎回来后,简单的仪式开始。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则为新人安排好新婚第一餐的馔席。新人对席,“共牢而食”。“牢”指俎或俎里的食物。“俎”(音同“组”)指肉或盛肉的礼器。

馔席上的主食是黍和稷,还有腊俎、鱼俎、豚俎、肉汤和一些调料等。进食带有礼仪的性质,因此新人吃得也不多。一对新人先吃黍,再喝肉汤,然后用手指咂酱吃,这一过程称为“一饭”。如此三次,称为“三饭”。“三饭”结束后,食礼完毕。之后用酒漱口,称为“酳”(音同“印”),也要三次。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巹(音同“锦”)。

古人认为婚礼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图为《 Mots sur la Politesse Chinoise 》拜堂插图 。(公有领域)

《礼记‧昏义》上记载道:“合巹而酳。”孔子后代孔颖达注疏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巹,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巹而酳。”巹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意思就是说,将一个葫芦对剖而成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所以称“合巹而饮”。这时分成两半的葫芦则以线连柄,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共牢而食、合巹而饮,蕴含夫妇一体的意思。

古人为什么要用苦不可食的葫芦来盛酒呢?《礼记‧昏义》说:“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也就是说,夫妇共饮后,一定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而这样的意味在后世婚礼上的“交杯酒”仪式上已经逐渐失去。

唐之前,婚礼上的仪式“交杯酒”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唐代婚礼上除了继续沿用古制外,还出现了用杯子代替巹;宋代之后,新人使用两个杯子喝“交杯酒”,但形式是新郎新娘先各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这与现在的交臂缠绕共饮还是有区别的。清末,交杯酒仪式发展成了合巹、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礼,则只剩下了改变了的交杯酒仪式。新人们还能从中体会到同甘共苦的含义吗?@*#

参考资料:
《礼记‧昏义》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乔致庸,生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出身商贾之家。幼年喜好读书,后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举人、进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难违,由于自幼父母双亡,抚养其长大的兄长在其考中秀才后突然病亡,无奈之下,乔致庸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放弃了读书致仕的道路,开始经商。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熏陶的乔致庸,在经商中亦秉持待人以诚、信义为重的理念,开启了乔家以儒兴商之路。
  • 清金农《山僧叩门图》
    南北朝时有个僧人叫杯渡,也叫“杯度”,因为他常常乘着木杯渡水,所以得名。没有人知道他的俗家名字。
  • 说到天花这种疾病,现代人似乎很陌生,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怕,因为几乎每个人从小就打了疫苗,而且早已有了有效的医治手段。不过在历史上,天花是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因为它的杀伤力极强,在18世纪的欧洲,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死于天花;而在中国的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天花的肆虐同样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
  • 唐朝人写的《酉阳杂俎》记录了这么一件神奇事:开元年间,一次秦中大旱。唐玄宗便请当时很有名气且精研数术的一行法师祈雨。一行法师同意了,但向玄宗要一件有龙的器物。玄宗就让法师自己去府库中找。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