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孙思邈

等草鞋重达八斤半 他就能时来运转

文/孙书香
孙思邈和他所编著的《备急千金药方》。(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2284
【字号】    
   标签: tags: , ,

他医术高明,一心想为人医病,但事与愿违,不管走到哪里,不但治不好病,而且他一出手,病人就死了!他被指责、谩骂,后来,人们简直像躲避瘟疫一样赶他走。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的师父说,等你的草鞋重达八斤半时,就时来运转了。

八斤半的草鞋

“药王”孙思邈,是隋末唐初的陕西西耀人,小时候因为病弱,看病吃药,耗尽了家产。

孙思邈聪颖好学,七岁时,他每天就能诵读一千多字;十八岁,他便立志学医,为人解救病苦;二十岁时,他喜欢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感叹道:“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

孙思邈多年在高山中随师学医,深得师父赞许,尽得师父真传。辞别师父下山时,师父告诫他:“人间世事,顺逆皆有定数,不要因一时的困难就消磨了济世救人的愿望,初衷不改,必有大成。”

下山后,孙思邈谨遵师父教诲,一心一意为人医病。不料事与愿违,无论走到哪儿,不但治不好病,而且他一出手,病人就死了!他被指责、谩骂,后来,人们简直像躲避瘟疫一样嫌弃他、赶他走。

一天,他终于承受不住,上山向师父倾诉苦衷。师父说:“你受的苦我都知道,这就是个过程,等你的草鞋长到八斤半的时候,就时来运转了。”

孙思邈像。(公有领域)

再次下山,孙思邈又经历了同样的遭遇。虽诸事不顺,他并不灰心、气馁。

一天,他穿行在一个涝泥塘子里,草鞋几乎都拽烂了。好不容易走出塘子,他倚在一棵大树旁,用柔韧的草,捆绑破烂的草鞋,然后,继续穿上。这草鞋因为不断修补编织,已经又肥又重了。

忽然,一队送殡的队伍伴着哭声经过,被抬的棺材往外滴着血。孙思邈走近仔细观察血迹,马上就追上去高喊:“站住!站住!人还有救,人还有救……”

抬棺人不理他,认为出殡途中放下棺材不吉利。孙思邈只好边随着走,边说:“里面是个产妇,难产而死。不但孩子没生下来,产妇也流血不止。赶快放下棺材!产妇还有救!不然就来不及了!”

抬棺的人一听,他怎么会知道?说得全都对啊。所以就放下棺材,打开棺材让他医治。只见孙思邈拿出一根银针,找准穴位就扎了进去,然后用手加大力度捻针。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睁开了眼睛,“啊”一声醒过来,而且马上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她腹中的胎儿生出来了! 产妇和孩子都得救啦!

于是孙思邈被产妇家人请回家,全家人又谢又拜,不知怎样款待才能报答救命之恩。第二天,孙思邈执意要走,全家人苦留不住,送一些银钱作谢礼,孙思邈坚拒不收,只收下了一双新草鞋。其家人想把旧草鞋扔掉,孙思邈舍不得,找秤量了量,草鞋正好八斤半。

一根银针救两命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从此,孙思邈看病果真是手到病除,“草鞋神医”的神迹也越传越广。

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图为几种中药。(shutterstock)

因其修道 才有神奇医术

一般人就知道孙思邈的医德医术高明,其实,就因为他是修道之人,才有神奇医术。他深谙道家的理论,学尽了各种数术。

东台侍郎孙处约,曾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预言:“首先的显贵应当是孙俊;显达得较晚的是孙侑;孙佺的地位最高,但有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孙思邈所说皆得应验。

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孙思邈说:“你今后五十年,可官至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应当是你属下的官吏,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后来,卢齐卿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成了徐州萧县的县令。当初说这话时,孙溥还没有出生呢,孙思邈预先就知道了未来的事情。

孙思邈通晓古今,他和人一起谈论起周、齐的事来,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一样,所以魏徵等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时,担心有所遗漏,也多次向孙思邈请教。

后周宣帝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之故,隐居终南山。隋文帝辅政时,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受,他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会有一圣人出世,那时,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召他入京城。唐太宗看见已经七十多岁的孙思邈,容貌宛若青年,便感叹道:“看见你,我就明白,有道之士实在应当受到敬重,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真是有的,不是虚言啊!”太宗再三要授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也赐给了他。

清殿藏本孙思邈像。(公有领域)

终身不仕的孙思邈深入民间,普救苍生,亲自采制药物,经常隐于山林。晚年隐于故里五台山,专心立着。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后人至今难以超越。他亲自注释《老子》、《庄子》,撰写了《福禄论》、《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等道家著作。

孙思邈说,重德比吃仙丹有效:“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德行好,即使不服用补养药物,也可以长寿;德行不好,纵服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

一生救人无数的孙思邈,晚年耳不聋、眼不花,神采超常。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一天,预知时日的孙思邈,早起便沐浴更衣,然后端正而坐,他告诉子孙:“我将升天,在天庭为官。”不一会儿,他就断气了。去世一个多月,他的容貌都宛若在世,家人把尸体放入棺木中,棺木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有记载说他活了101岁,也有说165岁或142岁,总之寿逾百岁。孙思邈最后修成真人,史称为“孙真人”。@*#

参考资料:

《云笈七签》
《太平广记‧孙思邈》
《旧唐书‧孙思邈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卢照邻问:“人世间的事情该怎么做?” 孙思邈回答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问:“怎么讲呢?”孙思邈答道:“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要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
  • 口腔内、牙龈和舌头上长口疮,说明你已经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是受到了感染。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一旦发生过后,再复发的概率很高。
  • 唐朝韩滉,工书法、善画牛,“落笔绝人”,传世作品《五牛图》,被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他好《易》及《春秋》,著有《春秋通例》等。性格直耿的韩滉,为人清俭,知人善任,官至宰相。
  • 西汉的丙吉,字少卿,鲁地即山东曲阜人。他出身于司法小吏,曾是鲁国狱史,因为人正直、办案公正,累功升迁到廷尉右监。后任关内侯、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博阳侯,官至丞相。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