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在暑假期间,到高雄参加夏令营。
夏令营一开始,进行自我介绍时,我说:“大家好,我叫做郑有礼,即将升上六年级,我住在嘉义县的一个小镇。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有曾祖母、阿公、阿嬷、爸爸、妈妈、大伯、二伯、五叔、六叔、七叔、两个姑姑,和十几个小孩。我家是开饼店的……”
或许你会以为,大家对于我有那么多的家人,会感到兴趣或好奇,但是你错了,底下听众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这个。
我话还没说完,马上有人眼睛发亮,流着口水说:“唉呀!好棒喔!我最喜欢吃欧斯麦的柠檬夹心饼,金黄色的外皮,薄薄的、脆脆的、里面的奶油酸中带甜,一股柠檬的清香,好好吃喔!你们家卖的是欧斯麦吗?还是可口奶滋的?孔雀香酥脆吗?”
这下误会大了,怎么把我家的饼说得那么“干燥”。
我连连挥手说:“不是,不是,不是那种饼干啦。”
我正要解释,另一个学员抢着说:“啊!我知道了,是葱油饼,对不对?葱油饼也很好吃。”
我摇头。
“不然,是烙饼?”
我又摇头。
“抓饼?馅饼?牛肉卷饼?”
“胡椒饼?蛋饼?”
“不是,不是,都不是。”我急了,怎么把我家的饼说得那么“油腻”。
“我家卖的是那种结婚时候要吃的‘喜饼’啦!”
“喔──”
底下的学员纷纷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带队的老师还说:“那是糕饼店啦!对不对?”
“没错!”我连忙回答。
不知是不是听我说到“结婚”两个字,不少人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
有些女生的眼中还发出幸福的光芒。
“哇!你好幸福喔!”“真羡慕,有吃不完的零食。”
“对呀!对呀!”大家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被人家这么一赞美,刚刚遭受误会的尴尬瞬间消失,紧接着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幸福感填满心头。
是啊!我家开糕饼店,我好幸福呢!
说起我家糕饼店“光大轩”,在我们小镇方圆三十公里之内,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若是在街上随便问个人说:“请问一下,阿水伯……”立刻就会有人说:“你是说做糕饼的那个阿水伯吗?”你如果问的是:“请问‘光大轩糕饼店’在哪里?”马上会聚来一群人,热心的比手划脚跟你说:“菜市场走进去,最后面那一家老店就是啦!”

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只因为阿公做大饼做了六十多年,小镇上的人遇上婚丧喜庆,都要到我们店里走一遭。当然,不是来收红包、白包,而是来买大饼。尤其是要婚嫁的人,都是整箱整箱的买回去。
我们家的大饼种类繁多,有卤肉饼、冬瓜饼、白豆沙饼、乌豆沙饼、绿豆沙饼、水晶饼、凤梨饼、莲蓉饼、枣泥蛋黄饼、五仁饼,每一种都香喷喷,甜滋滋,Q爹爹,绵绵绵,不管你要两个装一袋的,还是六个不同口味的装成一大盒,随便客人挑选。
而且我们家的饼不只在镇上有名,还远播到了外县市各地呢!常常有外地人打电话来订,不然就是不远千里,开车来光顾。
记得有一回,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经过镇上,我们搭起临时的铁架子,在路边设摊卖饼。
一位胖胖的阿姨上游览车前,好奇的买了一块卤肉饼边走边尝,想不到双脚还没跨上车门,她又旋回来了。原来,一块半斤的卤肉饼被她两三口吃完了,她觉得好好吃,吃不过瘾,还要再买一块。
阿公对她说:“再买一块怎么够,多买几块车上吃吧!”
她张开圆呼呼的大嘴说:“不行!一块就好了,我正在减肥。”
结果,她买好了大饼,上了车,游览车开动。车子走没二十公尺,忽然又停下来,打开车门。那一位胖胖的阿姨慌忙的冲下来,满头大汗的跑回我们店门口,苦着一张脸,气喘吁吁的说:“我……我……我不管了……再给我包十块卤肉饼……”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一点都不骗人的。
大饼是我家的主力商品,除此之外,我们平常也做发粿、红龟粿、红圆仔、红寿桃、绿豆糕、白咸糕……等,拜拜的供品和点心,也都受到大家热烈喜爱。
我家生意这么好,不只因为东西好吃,还有阿公博学多闻、待人亲切的缘故。阿公会免费帮人“看日子”,也就是看“黄历”,挑出适合婚丧喜庆的“好日子”,还会详细讲解婚丧喜庆的习俗和礼仪,让客人有所依循,按部就班的完成该有的仪式。
你大概不知道,按照传统礼俗,一场婚礼的程序是多么繁杂,先是说媒、议婚,再来问名、换庚帖、合八字,接着小聘、小订、大聘、大订、完聘、送日头、安床、谢天公,接着才是迎亲的真正婚礼,最后是归宁。每一个步骤里面还有大大小小的规矩和需要准备的礼品,过程非常繁复。
现在是工商社会,为求简便,有些程序都简化了。而且在民主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意见,大家互相尊重,因此许多内容都随着讨论协调而会有所变动。
就拿完聘来说,根据我爸抄写阿公口头叙述的那本笔记本记载,基本上就要准备婚书、聘金、六色糖两盒、伴头花一对、长辈头花两盒、红丝巾、新娘花稻穗一对、香烟、槟榔、喜酒、礼香炮烛两份、炮城两份、喜饼六盒以上、六礼红包、金饰一组……等,好多东西。
那只是男方喔,女方另外还要准备其他东西,例如:莲蕉花、芋头、龙眼、五谷、木炭、凤梨花、金玉满堂盒、女婿财库、香蕉、糕饼、戒指、项链、女婿头尾服饰。
台湾虽然不大,却有来自各地不同的族群,而各地又有他们特殊的习俗,因此当不同族群彼此通婚,常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和意见。如何协调不同的婚俗,让双方人马都满意,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超级任务。
曾经有北部的人说要女方准备鹿茸、燕窝,南部人则认为这是过分的要求;南部人要求男方备好槟榔、香烟,北部人会讥笑对方粗俗无礼。一场一场的讨论下来,总是让人口沫横飞,头痛伤脑筋,有时还会脸红脖子粗,吵架伤和气,甚至有人因此愤而取消婚约呢!
不过,客人只要踏出我家糕饼店,包管都是笑眯眯的。
因为,客人刚进门时,阿公会先请双方坐下,送上一盘切好的卤肉饼,再泡上一壶香浓的乌龙茶,让客人沉浸在饼和茶的香味中,熄掉心中的燥火。
接着阿公会捋着他的白胡须,慢慢的将婚俗中该准备的物品,该注意的事项,有条不紊的告诉客人。客人若是坚持自己族群的习俗,阿公就会劝双方各让一步,顾着双方的颜面,协调出一场混合式的婚礼,让双方都满意。
还有,客人想要拜天公、还愿、谢平安、完坟……,从事各种民俗信仰活动而不清楚礼节的,也都会来请教阿公,他都会钜细靡遗的为客人解说。
不只这样,阿公会如此的有名,当然还包括他做生意坚持的原则。
我家的门联,用红漆为底,金漆做字,每年过年是不换的,阿公说那是为了时时提醒,代代相传。上联写的是:“酥透千心层层好味道”,下联是:“香传万里阵阵美名声”,横幅则是:“光辉基业规模宏大”。
阿公曾说:“大饼做得香酥是基本的功夫,生意要好靠的却是真诚的服务。而想要一代一代的经营下去,靠的是真材实料、童叟无欺、光明正大这些原则,才能经得起顾客和时间的检验。”
哦!原来“光明正大”是我家糕饼店“光大轩”的创业精神,也是阿公的糕饼店能持续飘香六十年的真正原因。
阿公的观念很传统,他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所以他和阿嬷生了九个子女,更拥有十六位内外孙。这样的情况在民国六、七十年代,其实并不算稀奇,我有个同学,他的阿嬷生了十三个孩子,而且有许多人的家里也是大家庭。(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有礼这一家:生命礼俗大揭秘,联经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