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38)佛祖与老子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23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字词义解释】

(1)如来:如,如实,即真如,指绝对的真理。如来,是说循着绝对真理而达到觉悟的圣者。此指释迦牟尼佛。
(2)释迦:即释迦牟尼的简称,本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因了悟人生无常,舍弃王族生活,入山修行,为佛教的始祖。
(3)系:是。
(4)祖:创始人。
(5)老聃、李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为道家的始祖,著有《道德经》。
(6)道君:本是道教称地位最崇高的修道者。此指老子。
(7)为:是。
(8)宗:始祖。

【译文参考】

如来、释迦,都是指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始祖;老聃、李耳,就是老子,他被道教尊为创始人。

【读书笔谈】

这是该教材节选的最后一课,回顾整部教材内容,从混沌初开,女娲造人,讲到三皇五帝留下的历史文化,各代的医药、技术,莫不体现神传的特点,到了这最后一课,就只有讲到佛道两大修行文化的始祖。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告诉孩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本来自天上,我们最后的归宿,就是参照祖先的点悟,明白人最后要通过修炼回归天上。

我们本是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不仅中医医药知识与技术之祖《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来自炎帝和黄帝,黄帝自己就亲自通过治国,完成自己的修行,将国家治理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就是留下为君者治国本身就是修道、可以登天成神的路,这个修道回归天上的文化,本就是我们这一期文明最开始的帝王——炎黄二帝留下的,已经在实践中早就给出了参照和表率。只不过几千年后,历史经过夏商周三代,来到周朝后半段的春秋战国时,道德已经严重下滑,于是历史安排孔子与老子一并出现在春秋时期,负责将先祖帝王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进行保存和继承。

我们发现儒家历代负责辅助帝王整理历史,教化百姓,负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教育的工作,是历代文化的继承者和保存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负责教育工作的文化人。所以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特点,儒家经典中很多就是祖先留下的典籍,比如《易经》《诗经》《尚书》等等,都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孔子负责将帝王教化中人伦道德的部分,仁义做人的部分,日常生活如何待人处事的部分,以及相关的礼仪制度等部分,给保存和继承下来,传给后世。

明仇英、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孔府文物档案馆旧存。(公有领域)

而老子与孔子出现在同一时代,这就意味着,光懂得做人这一层还不够,必须提醒人,与人相处,正常生活,你可以遵从人的理,但是做人的根本目的,是返本归真,返回天上。因此,不能忘记祖先留下的教导,做人最后的目的。于是,老子的出现,就是在人类道德败坏,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的时候,提醒人莫忘人生的无常,尽快找到修道回归的路。老子与孔子,分别承担先祖帝王的不同职责,或者严格地说,黄帝等帝王先祖的修道成神,就是在告诉人,帝王的背后,是神在主宰着历史的走向,老子就在春秋时被安排传下修道的文化经典《道德经》。也就是说,在先祖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即将走向崩坏的时候,孔子与老子及时将这些文化和各种典籍整理和流传了下来。

明 文徵明 老子像 (公有领域)
明 文徵明画《老子像》。 (公有领域)

果然,春秋结束,战国年间,终于周朝走向末日,道德进一步崩坏,脱离道德来讲某方面的学说的各种思想就出现了,这就是除了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出现。严格说,这些诸子百家也是先王留下的文化,不管兵家,法家等等,都是先王治国曾经用过的。只不过古代帝王都具有大德,以德用法,以德用兵,但是战国时,有的就被恶用了。比如法家就脱离道德讲法制了,到了战国时代,各种学说被最低一层有资格受过教育的贵族“士”拿出来,纷纷出世,好坏混杂,极易扰乱正统道德教化。而这时,孔子与老子的两大层面的正统思想,为区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就独立成为儒家与道家。所以,不管如何,传统文化的根本被儒家继承,汉代独尊,继续成为人的教育正统,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到了汉朝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留下道义和引进佛家修炼文化的时代。如果说汉末三国,是演绎和总结忠义的思想文化,《封神演义》也补上讲明商末到周朝那浓浓的道家修道与安排历史的真相,那么道家(包括儒家的)文化已经形像地教给了世人,于是佛家文化就要登场,为将来《西游记》传下修佛的文化打下基础。因此,释迦牟尼的佛家文化便在隋唐前汉末后的那段历史通过周边民族进入汉地,梁武帝是南朝修佛的帝王,那个时代,修佛的文人墨客和帝王非常多,为的就是让他们这些精英留下修佛的文化。

唐朝三家文化达到顶峰,完成历史的安排,成就神州的儒释道文化特点。从做人走向修炼。

我们看到,这些教材读本必然来自负责教育的儒生的整理,不停地保存历史留下的文化,告诉人们最后莫忘先祖重德的教导和修道的归宿。那么历史走到今天,会是怎样的安排呢?大家可以参考历代留下的预言,比如唐朝的《推背图》、宋代的《梅花诗》,还有诸葛亮的《马前课》,都提前讲到了今天的安排。

【说故事时间】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因了悟人生无常,舍弃王族生活,入山修行,为佛教的始祖,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梵语的音译。释迦,种族名,意译为“能”;牟尼,意译为“仁”;释迦牟尼,乃“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佛,梵语音译为佛陀耶,或作佛陀、浮图,简称为佛。

释迦牟尼佛 中国画
图为清 姚文瀚《释迦牟尼佛》。(公有领域)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时,因为出游看到人世生、老、病、死所引生的各种痛苦,深悟世事无常,于是离开王宫,入山修行,经过六年苦修,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周游四方,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寂。

老子的故事

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退隐,潜心修道。得道后,西行出关,关令尹喜善于观天象,知有神仙经过,便日夜寻找神仙踪迹。果然遇到骑着青牛准备出关的老子,二人相谈甚欢,尹喜极力劝留,但老子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有一天深夜,老子的母亲见流星划过夜空,便因此怀孕了。奇妙的是,这孕竟然怀了七十二年(一说八十一年),他才从母亲的左腋下诞生,一落地便满头白发,所以大家称他为老子。

老子的长相亦不同于一般人。据传他有黄白的肤色,开阔的额头,浓眉大眼,但眉毛是黄色的,方形嘴,厚厚的唇,稀疏的牙齿,双耳上各有三个小洞并且垂到肩上,鼻梁肥大,内有两支肉柱。老子不仅容貌奇特,更有着极高的智慧,他所留下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经》,更是道家修炼的重要经典。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农氏遍尝百草,了解草药的寒热温和等性质,相互配合的禁忌,才有医药的药方;后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让粮食有了保障。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民开始吃熟食,懂得烹饪;有巢氏架木为巢,发明了建造房屋的方法,开始了宫室的建筑。
  •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而罗盘是他遗留下来的规制;南朝刘宋时的钱乐,奉命制造张衡创制的浑天仪,观察天体运行,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人自此才有所依据。
  • 造纸术,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奉为“纸神”。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和爱因斯坦之前。可见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之大。
  • 卢医、扁鹊是古代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代著名的画家。东晋的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擅长于占卜;唐朝的孙思邈得到龙宫的药方,能够医好龙的病,拔除梗在老虎喉咙的骨头。
  • 郑板桥在五十二岁时有了一个儿子,叫郑麟。老来得子,他自然十分喜欢,对孩子的教育他也非常重视,不但注重文化素养,更重视人品道德。
  • 走访香港新界乡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又称“卜卜斋”)的遗迹,是早期为孩童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有许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间以教学。在英国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斋”,可见私塾教育的盛行。位于香港沙头角上禾坑村镜蓉书屋,是少数专为教学用途而建的书室。
  • 吴兢据实写史,不因宰相张说的要求而更改史实;袁枢秉公修史,不以章惇为同乡而粉饰其过失。
  • 韦述兄弟都是杰出的人才,卢植为读书人的楷模。
  • 毛遂自荐。(清玉/大纪元)
    就像放在囊中的锥,尖端会刺透囊袋显露出来,才能出众的毛遂,一遇到机会就显露出本领。终军志向远大,入京时丢弃出入关隘的信符,表示出关后不再复还。
  • 太尉张颢敲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尝改革弊政,离去的珠蚌又自动返回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