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循吏】

小县令政声清廉 康熙钦点 官运扶摇直上

造福于民 为政清廉 感动皇帝与权臣
文/洪熙
图为清 金廷标《人物事迹十二帧册.琴歌南风》。(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8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清循吏甘汝来,字耕道,江西奉新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直隶涞水知县。县令官阶虽不高,甘汝来却尽心竭力治理地方。

县令官阶虽不高,甘汝来却尽心竭力治理地方。图为宋《历代琴式图册.伯偕之制》。(公有领域)

甘汝来到任后,请求朝廷免除该县苛捐杂税。因涞水县为旗人兵丁与汉民杂居之地,按例,八旗漕运兵丁不得受笞杖刑罚。甘汝来上任后,则奏请以柳质棍棒约束不法的旗人兵丁。

一回,一位三等御前侍卫毕里克,到涞水放养打猎用的猎鹰,住在当地百姓家。毕里克的仆人无故打人,几乎致人于死。这户民家以一纸诉状投于甘县令。

清朝御前侍卫,多由满洲功勋贵戚或者武功卓越者担任。品级分为一至三等及蓝翎侍卫,不仅待遇高,也颇有身份。三等侍卫,官阶正五品。甘汝来为县令,品级为正七品。

毕里克仗着身份显贵,带着他的仆人到县庭大闹公堂,寻衅起哄。甘汝来不惧权势,当堂抓住毕里克,并将他的仆人带上刑具,押入大牢。

因毕里克地位显达,事件惊动朝庭。后经刑部官员审议,秉公执法的甘汝来被革去官职,而毕里克仅仅罚俸了事。

所幸圣祖康熙帝听说此事,他感佩甘汝来无畏强权、公正刚直,裁定汝来无罪,并复其官职,也下令将毕里克革职。甘汝来“循吏”美誉也由此而来。

不久甘汝来就调任新安县。无论在涞水县、新安县,还是后来任职的雄县,甘汝来皆赢得政声清廉之美誉。因他施惠于民,为民惩处奸吏,修筑河堤,灌溉千顷良田,请罢苛捐杂税,深得民心。

康熙帝慧眼识英雄,清廉小吏因而免受不白之冤。而甘汝来也不负重望,从地方县令,一直做到兵部、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官运一路扶摇直上,前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甘汝来施惠于民,为民惩处奸吏,修筑河堤,灌溉千顷良田,请罢苛捐杂税,深得民心。图为宋 钱选《时苗留犊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乾隆时期,还发生一件关于甘汝来不谄媚逢迎,坚守传统与伦常的美谈。

乾隆即位后,想要恢复“丁忧制”,交由群臣议论。丁忧,中国古代传统的守丧孝礼。丁,遭逢、遇到的意思;忧,意为居丧。丁忧,即遭逢居丧。家亲亡故,身为子女深感忧伤,遵从孝礼守丧三年。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其父母去世,无论此人官阶大小,担任何职,从得知丧事那天起,须辞官回家,为亡故的父母守丧,其制为二十七个月,也有以三年为期限。丁忧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无论吃、住、睡均在父母坟前。丁忧之人不为官,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朝廷也不会强行招丁忧之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天子招丁忧之人为官,叫做“夺情”。

若恢复丁忧,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在职官员,所以乾隆帝命群臣议论。甘汝来时任礼部侍郎,说:“守丧三年,没有贵贱之分,这是第一。皇上效法尧、舜之道,应当遵行周、孔之礼,立万年彝伦之表率。”他依据经典,参定大礼,制定出官员丁忧辞官、复官的各项条例,均被皇帝采纳。

乾隆四年,甘汝来病故于任上,大学士钮祜禄讷亲亲自送其棺柩还乡。图为明 黄炳中《申时行适适圃图册.赐闲堂》。(公有领域)

乾隆四年,甘汝来病故于任上。大学士钮祜禄讷亲率领吏部官员,共同处理丧事,并亲自送其棺柩还乡。钮祜禄讷亲受封一等公,乾隆帝称他为第一宣力大臣,在朝中很有权势和声望。

一行人来到甘家大门前,钮祜禄讷亲先进入宅内。

庭院中,一位年迈妇人正在缝制衣裳。纳亲以为她是甘家老仆,于是对她说:“请传告甘夫人,尚书已病死于官衙了!”老妪惊愕得说:“您是谁啊?”讷亲据实相告,老妇人忽然失声痛哭,讷亲这才知原来她就是甘夫人。

讷亲问她家中是否还有余钱?甘夫人说:“有。”于是从钱囊中取出俸金,仅仅几两白银而已。

甘汝来为官一生,造福于民,做出许多政绩,官位显达后,自家仍甘于清贫。讷亲有感于甘汝来生前清廉清贫,不由得泪如雨下。

回京后,讷亲据实奏报乾隆皇帝,乾隆褒奖甘家,赐银千两,命官员负责丧礼,并赐其谥号“庄恪”。@*#

事据:《清史稿》卷304、《郎潜纪闻初笔》卷4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卢怀慎,唐代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他早年以进士及第,累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在任时,见时政多弊,曾多次上书,请朝廷整顿吏治,任用人才,治理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惜多未被朝廷所采用。唐玄宗开元初年,他和姚崇同时为相。姚崇是唐朝著名宰相,卢怀慎自已觉得才能不如姚崇,于是事事推让。当时人因他无甚政绩,讥他为“伴食宰相”。不过他倒是很善于推荐人才,临终之时,还上表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等人,后来他们均是当时廉政的杰出人物。
  • 陶侃,字士行,中国东晋时期名士,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他是当时朝廷杰出的人物,很有个性。公元315年,他从荆州被贬调到广州当刺史,因为公务少,他除了读书,每天早晨都会从书房里搬一百块土砖到院子里去,傍晚又将土砖搬回书房,无论严寒酷暑,终年不断。同僚们都觉得很奇怪,问他这有什么意义?
  • 他的变化见证了法轮大法真、善、忍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见证了正法正道对社会道德的显着提升。
  • 王旦推荐李及代替曹玮镇守边关,是因为李及为人忠厚,一定会谨慎地守护前任创建的政绩,如果派其他人去接替曹玮,一定会自恃才干和抱负,改变曹玮立下的规矩,败坏他建立的政绩。
  • 《帝鉴图说》插图《赏强项令》,描绘董宣拒不磕头认错,刘秀遂吩咐这个颈项刚直的县令出去,还赐他了三十万钱。(公有领域)
    一个地方官员,为了一个平头百姓的性命,得罪了皇帝的亲姐姐,龙颜盛怒之下要杖死他,只需他磕头道歉。他竟当堂“死磕”不认罪,即使被人摁着头,他仍两手据地,脖颈刚直,拒不低头……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