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快三开奖结果-1xbet下载-hkjc app中文下载

古人如何过正月初七“人日节”

作者:刘晓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那一天就是“人日”。(李天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512
【字号】    
   标签: tags: , ,

现在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人日”,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据说在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第一天造了鸡,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猪,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马,到第七天才造了人。因此这一天被称为“人日”,也叫“人庆节、人胜节、人口日、人七日”或是“七元日”。也就是说,正月初七是人类共同的生日。

最早记录“人日”的是西汉东方朔的《占书》:“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庆祝“人日节”的习俗,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人丁兴旺、吉祥平安,会受到上天的庇佑,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如果说唐宋之前“人日节”还只是民间的节日,那么唐宋时则正式确定为官方节日。唐朝的《开元七年令》、《元和令》、《天圣令》、《元丰令》和《庆元令》等政府律令都规定:“人日假一日。”宋朝则继承了唐朝的假日制度。

古人如何庆祝“人日节”呢?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北吃煎饼 南吃“七菜羹”

“人日”这一天究竟吃什么?因为初一到初六是各种动物的生日,所以民间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的说法。既然没有肉吃,那到了初七“人日”,就只好吃素了。因为地域的关系,南方人吃用七种蔬菜做成的菜羹,名为“七菜羹”或“七宝羹”,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代表人类生活的更新。

七菜粥 (Opponent/Wikimedia Commons)

天气寒冷的北方则吃煎饼,不过应该与今日的煎饼不尽相同,但知道是用面粉制成的食物就好。《辽史‧礼志》记载:“人日……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薰天,是希望能够把乌云熏走,拥有一个好天气。

除了蔬菜羹、煎饼以外,民间还有在“人日”吞吃红豆禳灾祛病的风俗。《太平御览》记载:“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颗,女吞二七颗,竟年无病。”

这一天,人们还要喝一种特殊的酒“酴醿酒”。酴醿,又叫山蔷薇,是一种春天开花的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估计味道与今天的甜米酒近似。唐朝阎朝隐的《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一诗为证:“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

头发上别“彩胜”

在过年期间,男男女女除了穿上新衣服外,头发上还要别着“彩胜”。“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花胜。”唐宋时期的古人用纸、玉、丝织品乃至金箔,剪成各种花草燕雀人物形状的装饰品,称为“彩胜”,也叫华胜、金胜、玉胜、人胜。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些“彩胜”除了贴在屏风、窗户、院门上外,还可以戴在或贴于头上,尤其是女性,更为喜爱这样的装饰品。

彩胜又称幡胜。图为宋银鎏金幡胜簪,镂雕大小重瓣缠枝花,大朵中心焊接镂空半球体。太湖源镇杨岭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三猎/Wikimedia Commons)

而所谓的“人胜”指的是将彩胜剪成人形,俗称“抓髻娃娃”。他的形象是一个头饰双髻、戴着花冠、双手上举、双腿分开直立的娃娃,非常可爱。他的主要功能是招魂、辟邪、送病、驱鬼、镇宅、祈雨等。就连皇家也定下规矩,在这一天向近臣赏赐“彩缕人胜”。

登高望远与踏青

自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在“人日”这一天登高望远、踏青。宋朝苏辙在《踏青诗序》中说:“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这一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准备一些吃的东西,呼朋唤友走出家门,或登楼阁亭台,或登山寺高峰,极目远眺,喜迎新年。如果天气晴好,则预示新的一年诸事顺遂;如果阴雨风雪,则预示着病灾坎坷,需要时时留意。

宋代词人、诗人陆游在《人日游蟆颐山》诗中描述了“人日”出游的盛况: “玻璃江上柳如丝,行乐家家要及时。只怪今朝空巷出,使君人日宴蟆颐。”蟆颐山在四川眉山。

在登高、踏青之际,古人往往也会思念亲人、友人和家乡。比如唐代诗人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比如孟浩然的《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皇家庆“人日”

唐朝开始,将“人日”定为官方节日。在这一天,皇帝除了赐给官员彩缕人胜外,还要大宴群臣,君臣一起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唐朝官员崔日用在其创作的《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一诗中写道:“新年宴乐坐东朝,钟鼓铿锽大乐调。金屋瑶筐开宝胜,花笺彩笔颂春椒。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宸极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抃预闻韶。”奉命而作的诗歌描写了皇帝“人日”在大明宫赐宴的热闹场面。

“人日节”的忌讳和影响

在“人日”这天,古人比较忌讳做针线活、忌用刑、忌出远门。忌讳做针线活,是防备对眼睛造成伤害。忌讳对犯人用刑,是为了防止冲了人气。如果有事出远门,一定要避开正月初七,归家也要在初八以后。古人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之说。

中国的“人日节”还影响到日本,形成了日本正月初七的“白马节会”。每年这一天,由左右马寮选出21匹白马,引至中庭,请天王检阅,之后天王赐宴举行庆典。这是因为日本人相信,白马主阳气,“是日见白马,即年中邪气远去不来。”日本人在“人日”这一天也有吃“七菜羹”的习惯。可惜,如今的中国人,已经彻底忘掉了“人日节”。@*#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
2. 《唐代的节日与风俗》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月3日立春日恰逢正月初七的“人日”。立春与人日同一天,似乎预示着新人类、新世界的来临,也似乎与《推背图》中“乾坤再造在角亢”的天象相吻合。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