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的一点感悟

作者:雨莲
font print 人气: 681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以前只知道孝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隐隐的感觉离现实有些遥远,特别是小时候读的二十四孝里的一些故事,都被掺入了党文化故意抹黑和曲解的成分。现在整个中国几乎很少人知道孝为何物了。很多人都在按照党媒和五毛们的调子,把孝道骂成是“糟粕”、是中国人“奴性的根源”。

虽然我对党文化这种极端反传统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在多年的潜移默化灌输中还是受到了影响,心底形成了一个隔膜,总觉得那些孝行故事是古代的产物,对现在已不适用。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的孝行一直是自己不能满意的弱项,但同时又陷于随波逐流,无可奈何的境地,有心提高,却无从下手。

今天我有幸听了明慧广播播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孝篇》,突然有所感悟,打破了心底的那层党文化的隔膜,并且发现这些故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孝篇》(下):闵损芦衣

在闵子骞继母的恶行曝光后,如果把继母赶走,无论孩子、父亲、包括继母本身都将遭受生活上的困难、他人的非议,是一个没有赢家的结局。唯一赶走继母的理由是她做了错事,而且是大错事,应得这样的惩罚。

如果闵子骞作为整个事件唯一的受害者,原谅了继母,让她能有机会将功补过。这样是对所有人都好,是最圆满的结局。这里唯一的障碍就是受了那么大的委屈,闵子骞能否真心原谅?这在普通人是绝不可能的。但是他做到了。

在家庭里,是矛盾最容易爆发和聚集的地方。原谅一个家庭成员的过错,是相当难的。

但是,孝这个概念的出现,给人铺就了一条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对我们有恩在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有严厉苛刻的地方,也是可以平衡和原谅的。而且,父母的出发点通常都是为了子女好(像闵子骞这种是特例),态度简单粗暴一点,只是教育方法问题,而不是本质的仇视与故意陷害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前提下,用“孝道”去抑制孩子们一时的冲动,避免做出不理智的事,对维护整个家庭的融洽,塑造孩子的品行,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再比如,还有一个曾参养志的故事,提到曾参细心观察父母的饮食习惯、以及喜爱的一切事物,并牢记在心,谨言慎行,时时满足父母的需要,不使父母不快。

这个例子,从现实的角度来衡量,依然非常有价值。一个孩子在未成年时,没有接触社会,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这是为他将来走进社会打基础的实习期。观察别人的喜好、习惯,并投其所好,这不是钻营,而是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比如,父母喜欢吃鱼,不喜欢羊肉。如果不知道,买了羊肉认为是孝敬老人,不但浪费时间金钱,还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如果把有限的资源放在长辈喜欢的东西上,当然效果是最好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过节时愁送礼,因为大家已经没有了细心观察的习惯,到要送礼时,根本不知道父母长辈真正需要什么。

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及时满足他人的需求,自然会拉近感情距离,那么合作就会更容易,沟通就会更顺畅。但因为社会有功利的因素牵扯其中,谈起来就比较复杂。而在家庭中没有利益的因素牵扯其中,就是一个“孝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从理念上就容易理顺。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运用孝道孝行,把家里的各种矛盾解决,那他在社会上,在工作中,也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律,家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家里搞得一团糟,他社会上的工作也很难出色。

同时反过来,要想把家管好,自己的品行一定得到位,而孝道就是品行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所以提倡孝道、培养孝行不但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涵养、为人处世技巧有好处,而且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良性发展都有巨大的好处。

以前当我回顾几千年来中华灿烂的文明、辉煌的历史,几乎从未想到,那些辉煌的基础,正是我们祖先所奉行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如“仁、义、礼、智、信”、忠诚、孝道、友爱等等。

而现时,应只有先找回、修正那些被曲解、被遗忘的道德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恢复中华民族昔日的荣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帝舜归天后,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继天子之位,国号夏。
  • 有名的方士袁忠彻,是大明相士袁珙的儿子。得益于袁父的传授,袁忠彻也善于占卜观相。燕王朱棣坐镇北平,一次宴请文武大臣,命袁忠彻为这些大臣相面。他看过宋忠、张昺、谢贵的相貌后,对燕王说,这几位日后都会被依法处死。后来果然应验。
  • 卓敬少年时期,他于下雨天在山里迷了路,遇到一名老翁不仅预见了他的命运,赠送僧帽,希望日后他能解脱,还让牛儿带他回家。只是遗憾,卓敬拒绝了僧帽。他才华横溢,但是“不得善终”的命运终是未能摆脱。
  • 打开中国历史画卷,不难发现,那些留下千古英名的帝王不仅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而且均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助力,在危难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这其中就有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希冀天下共享太平盛世的明成祖朱棣,以及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
  •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
    史书称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晚年的王维,素食素衣,退朝下班之后,便独自静室焚香,摒弃杂念,冥想诵经。只要不乱于心,官场名利不影响他的修道。在朝不保夕的仕途上,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晚清《缂丝贺寿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传神”是中国人物艺术作品的核心,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注重准确的体态描绘,而是力求把握人物的精神和气韵。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评价,“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
  • 时光流逝,更多的时候,人是无法表达很多情怀的,而某些絮动的抒怀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有书,有音乐,有人生,也有淡淡的感伤……还在的还在,那就好好把握,就要好好继续!
  • 这张饭桌伴随了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也伴随了我家族那么长时间。它不仅是家里的餐桌,还时常作为我的书桌伴随我的攻读,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恋恋不舍呢。
  • 很多事情都能带来一点点幸福,但是得到的“即时的满足感”也会很快地消失,并使人渴望更多;而感恩所带来的幸福,是更持久的,是可延续的。
  • 一下子又想起自己过往的人生旅途上,曾出现过许多帮助自己而不望回报的陌生人,他们的善举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美好……我相信自己会继续努力的将这无私的爱延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老外会看到我们亚洲人的点点光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