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

《幼学》故事(7)蓬莱弱水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92
【字号】    
   标签: tags: ,

第七课:蓬莱弱水

【原文】

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方壶、员峤,乃仙子所居。

【注释】

(1)蓬莱:传说中的神山之一。
(2)弱水:环绕蓬莱山的流水,此水无力,连羽毛都无法浮起来。常人无法渡过而接近蓬莱。
(3)方壶、员峤:传说中的神山。

【译文参考】

蓬莱、弱水,遥远难渡,只有神仙能飞到那里;方壶、员峤,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

唐 李昭道《蓬莱宫阙图》卷。(公有领域)

【读书笔谈】

在历史上,蓬莱弱水,一直出现在各种诗词和小说当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就提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男女专情于一人的表白和承诺。弱水三千因此极富诗情画意。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这本《幼学》,就不会懂得它的来源。

弱水的说法自古便有,《山海经》说: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昆仑自古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弱水就是指神界之河。在《西游记》中描述流沙河时,出现了三千弱水的提法: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个说法也是强调弱水不是常人可以渡过的河水。

到了宋代苏轼,就有了“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的句子。而《红楼梦》中也出现了弱水三千的说法,不过,却变成了男女对爱情的专一表白。

再后来,古龙,金庸等多有引用。所以耳熟能详。据说这句话,最早来自佛经记载的故事。

传说佛祖曾遇到一个人,这个人非常烦恼,佛祖知道他并无生活困顿之苦,于是问他: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

此人答道: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清 袁耀〈蓬莱仙境图〉。(公有领域)

佛祖于是笑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某日, 遇到一游客,因口渴奄奄一息,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他却回答湖水太多,而自己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

讲完故事,佛祖开导那个不知如何取舍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需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这么看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相关说法,可能最早来自佛经。其原意,也非指男女爱情的专一,而是劝人知足和珍惜眼前拥有的,莫生妄念。

其实在《红楼梦》,曾两次出现弱水,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五回,形容那跛足道人,“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的弱水便是原意,指神仙出没遥不可及的地方。第二次出现该词,才是第九十一回宝玉为了安慰黛玉说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是用此典故来表明自己对黛玉的诚意。意思是说美女再多,而我心中只有黛玉你一个人。

因此弱水三千,可以理解为好的事物如同天河弱水般浩大,取之一瓢,则可理解为不贪而知足或者心无旁骛,理应倍加珍惜眼前人和眼前拥有的一切才是。

读《幼学》,便可以知道文学作品这些美好用语和说法来自哪里,为何会被这样使用,对古人的思想情怀便有了深切的了解,一切都有其远古文化的根源,自己也就会灵活创作了。

至于“方壶”、“员峤”,请看下边的故事。

【说故事时间】

五仙山的传说

《列子.汤问》中记载,在渤海东边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众水汇聚的海中之谷,叫做“归墟”。“归墟”深不见底,相传里面有五座神山,他们的名字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仙山都非常辽阔险峻,高度和周围都是三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是九千里,山和山之间相距七万里。

每座仙山上都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做的栏杆。仙山上有许多奇异的树,树上长满了珍珠和美玉,还会结长生不老的仙果;到处都是浑身素白的珍禽异兽。神仙们住在这里,穿着纯白衣服,饮着甘泉,吃着仙果,自由自在地到处飞翔,互相拜访。

但是,五座仙山漂浮在“归墟”中,常随波上下漂移不定,无法稳定下来。对此,神仙们十分苦恼,就向天帝报告。天帝也忧虑仙山会漂流到很远很远的西方极地,那么神仙们往后就没有可居住的地方了。于是,天帝命令海神禺强(也是风神)调遣十五只巨鳌到归墟驮着仙山,这些巨鳌分成五组,每组三只,负责稳定一座仙山;平常由一只负责驮山,另两只在旁守候,每六万年轮替一次。如此,五仙山才稳定下来。

平静的日子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有一个龙伯国体形异常高大的大人,突然跑到归墟来钓鱼。他迈开大脚,没几步就把五仙山都走遍了。他发现每座仙山下面都有三只巨鳌,于是一口气钓起了六只巨鳌,背在背上转身就跑回龙伯国。于是“岱舆”和“员峤”这两座仙山漂流到很远很远的北极,沉没在大海中,数以亿计的神仙们因此而搬家。

天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震怒,大幅缩减龙伯国的土地,也把龙伯国人民的身高大幅缩小,但缩小后的他们身高还是有好几十丈呢!

从此仙山就只剩“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一课,头两句,传授孩子如何看天气,也就是今天讲的气象知识。古人讲天地人三才,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观天地之象,便可预知很多事情,这里就是一例,孩子们从小学习这些知识,就会懂得看周围事物的变化判断天气。
  • 这一课的各种天文现象都在告诉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以便今后读书,看到相关的词语,不仅明白其意,还不会忘记一切都有神灵在看管,俗话说,三尺头上有神灵,孩子们会从小就记住:莫做暗室亏心之事。人的行为必然存在道德底线。
  • 这一课,讲到雪花飘落大地,呈现六瓣,预示着丰年的到来,将来农业会丰收,也就是瑞雪兆丰年的另一个说法,非常富有诗意和文学色彩。学到天文与人事的相连性的知识,也学到了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方式。
  • 中国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间的界线不是很严格,天上的神随时可以下凡来,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请求神的帮助。
  • 郑板桥在五十二岁时有了一个儿子,叫郑麟。老来得子,他自然十分喜欢,对孩子的教育他也非常重视,不但注重文化素养,更重视人品道德。
  • 走访香港新界乡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又称“卜卜斋”)的遗迹,是早期为孩童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有许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间以教学。在英国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斋”,可见私塾教育的盛行。位于香港沙头角上禾坑村镜蓉书屋,是少数专为教学用途而建的书室。
  • 吴兢据实写史,不因宰相张说的要求而更改史实;袁枢秉公修史,不以章惇为同乡而粉饰其过失。
  • 韦述兄弟都是杰出的人才,卢植为读书人的楷模。
  • 毛遂自荐。(清玉/大纪元)
    就像放在囊中的锥,尖端会刺透囊袋显露出来,才能出众的毛遂,一遇到机会就显露出本领。终军志向远大,入京时丢弃出入关隘的信符,表示出关后不再复还。
  • 太尉张颢敲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尝改革弊政,离去的珠蚌又自动返回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