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铭文重宝
青铜器与铭文,能够耐得起长时间的考验,所以极具有历史与文献价值。同时,在文化史、艺术范畴上,也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
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青铜器铭文是商朝中期的;西周时很盛行铸造青铜器隽刻铭文,内容记录的大多是当时的王公贵族的活动,比如祭祀、赐命、征伐、狩猎及契约等等。在中国,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已知的就超过一万件,其中,周宣王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铭文,保有最多的铭文文字纪录,被认为是青铜器铭文最典型的代表。

青铜器与铭文
中国青铜时代开始于夏朝晚期(约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历经商代、西周、至东周,前后大约一千五百年左右。
在商、周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青铜除了铸造兵器,主要铸成祭祀礼器、乐器,用来祀祭神灵,祭拜祖先,祈求国家、家族都能平安并且绵延不绝。所以,对国家、对家族来说,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意义非凡、分量非凡,代表的是“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镇国之宝、传家之宝。
打造永世保用的吉祥神器、宝物--青铜器,当然在铸造上,展现的就是那时代的工艺登峰造极的成就。

青铜器是铜锡合金,铸造者根据不同种类器具的硬度要求,精准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在中国商、周时代,已经铸造出许许多多质量优良的青铜器,造型和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这是中国以外的地方望尘莫及的。
金文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因为青铜器是金属,而且具有金文光泽的本色,所以其上铸刻的文字也被称为“金文”,是广义的大篆书体的一种。另外,很多铭文是铸在钟、鼎上,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钟鼎文”。

毛公鼎铭文的艺术风格
毛公鼎铭文典丽,有着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字体结构逐渐走出图象式的架构,用笔多圆匀劲利且工整简洁,布局宽疏有序。
毛公鼎铭文字形稍长,书法线条则呈“圆”“曲”状态,婉蜒曲转,坚韧含蓄,笔触或轻或重,各随机而有所变化,带给人内蕴致密的感受,同时兼又展现出雄肆轻劲的风韵。
金文。(公有领域)
在雄肆轻劲的笔势中,毛公鼎通篇的铭文布局工整有致,散发着理性色彩,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字与字之间隐约可见凸起的方格,那是作为界线用的,叫“界格”,这是西周中晚期铸作铭文的惯用手法。现代人练习书法也是依着九宫格来临帖写字。这个习惯在将近三千年后的今天还延续着,可谓是一脉相承了。
优美圆润的字体乘着端正严谨的笔法而生,庄重谐调的结构驾驭着通篇雄肆轻劲的气势,金文在毛公鼎铭文中,已发展到成熟圆融的阶段。自毛公鼎出土以来,令许多书法家为之倾倒。
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可见毛公鼎在书法史上具有的典范高度。(中华重宝毛公鼎系列~完)
责任编辑:方沛
(点阅【品藏古艺.品尝古意】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