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佳兵第十五卷
消石
消石在华夏与蛮夷都有生产。中原专门生产在西北方。如果东南方贩卖的人得不到官方的凭证,就会以走私货物而被治罪。消石的质地与盐相同,一开始都是在大地下面,湿气蒸发后才形成,出现在地面上。离海近而且土层薄的会形成盐,离山近而土层厚的会形成消石。因为丢入水中就会消失溶解,所以称为“消(硝)石”。长江淮河的北方,过了中秋节之后,即使居住的室内,隔天扫地,也可以获取一些粗消石,用来提供进一步的煎炼。
消石有三个地方产出最多:从四川蜀地出产的称做“川消”;山西生产的俗称“盐消”;山东生产的俗称“土消”。刮扫粗消(墙中有时会突然冒出)取出之后,丢入水缸内浸泡一晚,污秽杂质就会浮到水面上,捞去掉后,放进锅中,加水煎煮精炼,溶化完粗消并等到水烧干,剩下的倒入容器内,经过一晚,就凝结成消石。其中浮在上面的称做“芒消”,芒比较长的称做“马牙消”(都是来自地方产出再将本质精炼出来的),下方杂乱的称做“朴消”。想要去掉杂质回归精纯,就要再丢入水中煎煮精炼。丢进萝卜几根一起煮熟,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凝结成雪白的结晶,就称做“盆消”。要制作火药的话,马牙消与盆消的功用相同。
取出消石制火药时,如果消石少量就用新瓦片烘焙,消石多量就用土锅烘焙。湿气一但烘干,就取出来研磨成粉末。研磨消石的时候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磨,因为铁石相磨刺激会产生火花,那么造成的灾祸就不能预测了。消石配方按各种火药决定之后分两部分完成,先将硫磺加入一同研磨,木炭灰再随后增加进入。消石已经烘焙好后,经过时间一久会再潮湿,因此用在大炮的消石火药,大多是临时装上去的。
硫磺
硫磺配制消石好之后,火药才能形成爆炸发出声音。北方民族等没有硫磺的小国,消石产量很多也是空转。因此中原地区有严格禁令。点燃大炮,要用消石与木炭灰做成导火线,硫磺不要加进去,如果加入硫磺的话导火线就不能穿透重重关卡。如果碾硫磺难碎时,每一两的硫磺,和消石一钱一起碾,就立刻可以变成细微的灰尘粉末了。
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卷


消石
凡消(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消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消。以其入水即镕(溶),故名曰“消”。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消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消,生山西者俗呼盐消,生山东者俗呼土消。凡消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消。其上浮者曰芒消,芒长者曰马牙消,(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消。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消。凡制火药,牙消、盆消功用皆同。
凡取消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消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消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凡消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从临期装载也。
硫黄(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消,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消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消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消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