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佳兵第十五卷──弩 守卫营区的重要兵器
弩是守卫营区的重要兵器,冲锋陷阵不好用。直的部分称为“身”,横的部分称为“翼”。弩上扣住发射弦的部分称做“机”,砍木头来做弩身,长度大约两尺多,弩身的前端,横着栓上弩翼,拴着弩翼的孔洞离弩的上表面刻划深度一分(如果稍微厚一点,放弦的时候箭就会射不精准),孔洞离弩的下表面就不看要差几分。弩的上表面还要刻划浅浅的直沟槽一条,用来盛放弩箭。弩翼用一根软木来做的弩称作“扁担弩”,这种弩杀伤力最强。有的弩的弩翼在一根软木下面加竹片来堆叠承接(这些竹片一片比一片短),这种弩称作“三撑弩”,有的会五撑,最多七撑。弩身后端截刻缺口来扣住弩弦,缺口的旁边钉上活动板机,板机上推就可以发射弩弦。架上弦的时候,只看人力大小,只靠一个人就可以用脚踏着强弩架上弦的勇士,“汉书”中有位名叫“蹶张材官”都尉官就是这样的勇士。弦发射出弩箭,飞行之快没得比。

弩的弦用苎麻绳为主要材质,再用鹅的翎羽缠绕,再涂上黄蜡。弩弦架在弩翼上时是紧的,放下时仍然是松的,所以鹅的翎羽可以将头尾都夹在麻绳内。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的叶做的。把箭的尾部剖析开一点,将箬竹叶夹在当中而且缠紧就做好了。射猛兽用的药箭,则是用草乌这一种草药,熬成浓胶,蘸涂在弩箭的头上,这种箭一旦射到出血,则性命就会结束,人或动物都是如此。弓箭威力强的,能飞两百多步,但弩箭威力最强的,只有五十步就停了,再远一点就连屈阜生产的细致丝织品也穿不过了。但是弩箭飞行的快速确是弓箭的十倍,而且射入物体的深度也多一倍。
我国朝廷军方武器中造有“神臂弩”和“克敌弩”,都是同时发射两箭或三箭的弩。还有一种叫“诸葛弩”,弩上刻直的沟槽,可以装十支箭,弩翼是拿最柔韧的木头做的。另外安装木制的机关,随着手扣板机就可以将箭上弦,发射出去一支箭之后,沟槽中又会掉下一支箭,然后又扣木板机将箭上弦而发射,这种机关虽然工整精巧,然而它的威力很绵弱,只能射到二十多步而已。这是民间家庭用来防盗窃的工具,不是军队国家的武器。山区人民用来射猛兽的,称为“窝弩”,安装在出没的地方,板机旁牵引线路,等野兽通过,带动发射,每射一发所得只是一只野兽而已。
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卷──弩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斲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焉)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唯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谨(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扱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防)窃工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