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8年12月23日讯】在一个要想“居者有其屋”,就得全家举债买房的国度,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真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吗?然而,就在近日,中国不少媒体却像打了鸡血似的,纷纷转载刊发了同一篇为中国人均增加的住房面积点赞的文章。
该文写道,“40年来,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到36.9平方米,增长了4.5倍”。文章认为,这“对经济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因为“商品房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此外,“对财政收入贡献越来越大”,只看“2017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5.2万亿元”便知。
从对经济的支撑以及对财政的贡献就不难看出,真正从这些巨额收入中获利的,并不是购房自住的刚需,也不是所有的投资客,而只是整个楼市的幕后大佬——中共政府。来自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成本的63.19%都是税费,包括土地出让金(37.13%)在内的各项税收和行政收费(26.06%)。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的买房钱,大部分都贡献给政府了。
尤其是那个“土地出让金”,就是政府把本属于老百姓的土地再强卖给他们之后所得的收入。这跟土匪打家劫舍又有何区别?所以,中国人花费毕生积蓄、甚至举债买来的房子也只有70年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不是榨取民众血汗,又是什么?
政府若把土地所有权还给人民,即便有人囤房、炒房,房价也不会高的如此离谱。与其说,中国人几十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房,倒不如说,这几十年不吃不喝攒下的钱,全给政府交各种各样的房产上的税了。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福利分房”;“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可见,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也不会沦为“房奴”。40年来,每增加一平米的居住面积,都是老百姓靠出卖血汗、省吃俭用换来的。尽管中共竭力宣扬,“改革开放40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22.8倍”,然而这样的收入,却让中国人几十年不吃不喝都买不起一套房。
国家统计局早有数据显示,中国个人存款增长率一度从1994年的41.5%下降到2016年的9.3%。可见,“居民个人存款正在流失”。但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信贷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家庭杠杆率从29.7%大幅上升至48%,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对于“存款越来越少,债务却越来越多”,中国人恐怕不难猜出其中的原因。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显示出的“低收入家庭顶着巨大的偿债压力也要购置房产”就可见一斑。“一边熬夜加班,努力挣钱,一边感慨人生艰难,然后让爸妈至少把首付出了”,正是中国年轻一代购房者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样的“刚需”来说,所购房产大一平米,就意味着多一份压力。相信他们在购房时,决不会跟“人均36.9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较劲。这与北、上、广、深所呈现出的户型越小、越好卖的楼市现状极为相符。
实际上,不敢跟“人均36.9平方米”居住面积较劲的,除了买房者,还有占比更大的租客。之所以要把租客算进去,正是因为中共在统计中国的“住房私有率”时,也并没落下他们。在高达90%的“住房私有率”中,与父母同住或外出租房的年轻人也被纳入统计之中。那些长期处于“蜗居”状态的租房一族,难道会拥有“36.9平方米”的居住面积?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贫富差距远超世界各国的当下中国,“人均“这个词又有多大意义呢?有文章显示,中国处在财富金字塔尖的3%的家庭拥有4套及以上住房,且住房面积多为120~150平方米;而另有20%的城镇家庭连一套住房都没有。请问,对于这样的两类群体,我们又如何来平均呢?
此外不得不说的,还有中国住房的公摊面积。中共官媒新华社已公开撰文称,“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住房面积都是按照套内面积进行计算”;“但是中国却不一样,中国有一个奇葩的公摊制度,当你的公摊系数为30%的时候,你房内的面积只有70平米”。
如今,政府在炫耀中国人的住房面积增加时,采用的仍是建筑面积。也就是说,中国人真正的人均住房面积,即套内面积,根本就达不到“36.9平方米”。若按30%的公摊系数来算,这一面积仅为25.83平方米。再加上,房屋质量及寿命一直都是中国楼市“大跃进”所留下的硬伤。花光积蓄、背上债务才买下的房产何时会成为“楼歪歪”、“楼塌塌”,恐怕是国人根本就不敢深究与细想的问题。
中共借“改革开放40年”来炫耀中国人的住房面积,虽如此荒诞,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除此以外,通过房价来榨取中国人血汗的政府所能做的,也就只剩下反省、思过了。#
责任编辑: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