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京城、抗金兵 北宋名臣李纲的忠义故事

作者:柳笛
李纲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18
【字号】    
   标签: tags: ,

两宋之交,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悲壮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传奇时代。留名青史的英雄豪杰中,武有“中兴四将”,文有“南宋四名臣”。其中的名臣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当金人第一次南下攻宋,直逼开封时,掌管礼乐的李纲就向皇帝分析宋金局势,大胆提出救国之策。他的建议是,让徽宗禅让帝位给太子,也就是拥立后来的宋钦宗。

哇,李纲一个臣子,居然要影响皇位的传承,难道是要把持朝政?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好友吴敏:“让太子作开封的长官,不就是让他留下来镇守京城吗?金兵这么猖獗,如果太子不登基,就没有足够的权威招揽天下豪杰。太子恭谦节俭的美德天下闻名,足以继承皇位,你身为言官,为什么不向皇帝建议呢?”

李纲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公有领域)

第二天,徽宗果然要召见李纲商议。为了表明心迹,李纲毅然划破手臂,以血为墨写成一道奏折,吐露心声:“太子监国,是平常的礼法。现在大敌入侵,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间,难道还要固守常礼吗?太子名分不正却掌握大权,怎么号召天下英雄呢?如果能让太子登基,让他为陛下保卫社稷,收拢将士誓死护国的忠心,这样天下才能保住啊!”

这封带血的奏折,让徽宗接受了禅让建议。太子,也就是宋钦宗即位后,李纲又怀着忧国忧民的忠心,劝谏皇帝要顺应天意和民心,消除边患、远离奸臣,重振宋朝国势。当有大臣提议向金国割地求和时,李纲义正词严地拒绝:“祖先的疆土,应该誓死守卫,即使是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

第二年,宗翰率兵渡过黄河,来势汹汹,徽宗南逃,留守的钦宗同样畏惧金兵,被主和派大臣怂恿,也想弃城逃走。李纲据理力争:“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兵马,稳定民心,等待援军到来。”他甚至哭泣着跪拜,以死请求钦宗留下抗金。君臣议政时,李纲还勇敢地向皇帝发誓:“如果让我领兵作战,我愿以死相报!”

于是,李纲全权负责开封的守卫重任,带领军民修城楼、造武器,在城墙的四面分别安置一万多的守兵,并且日夜练兵,毫不松懈。金兵攻城时,开封可说是固若金汤。李纲亲自督战,命勇士们用绳索从城墙上吊下去,奋力杀敌。这一仗,宋军战杀金兵头目十几人,士兵数千人!而金兵发现开封已有防备,徽宗也禅让帝位,立刻罢兵离去。

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宋金议和却在进行中。面对金人的贪婪要求,李纲坚决反对议和,并亲率将士和金人大战,利用神臂弩大破敌军。金人撤退时,他还派遣宋军像“澶渊之盟”一样监督他们回国,并伺机袭击。

李纲题跋全身像。李纲版画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公有领域)

李纲作为文官,却铁骨铮铮,能够克敌制胜,捍卫宋室尊严,他的忠义和勇气令人敬佩!但是他不幸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排挤和诬陷,竟在危难关头被赶出朝廷,而开封也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不久,金兵再次攻宋,钦宗才想起倔强而忠诚的李纲,想起用他回京救国。谁知,李纲远在长沙,当他得到命令时,金兵早已冲破开封城门,俘获徽钦二帝以及宫人、财宝无数。这就是宋朝最大的悲剧“靖康之变”,也是北宋国运的终结。

《宋史》曾做出假设,如果李纲能够不受阻挠地坚持抗金事业,二帝何至于被掳,南宋又何至于偏安一方?看来重用君子、远离小人正是皇帝治国的千古不变的道理。

而李纲一生心系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即使屡遭贬谪,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史书还说,每次宋金谈判时,金人一定要过问李纲、赵鼎等大臣是否安好,原来,李纲的忠烈义气连敌国都深深敬服,他的丹心日月可鉴。@*#

(参考资料:《宋史》)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马前张保,马后王横”的典故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在真实的历史文献中,岳元帅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却另有其人哦!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其中之一的、也是岳飞最喜欢的大将——张宪。
  • 岳飞坐镇江西、湖北一带,筹划北上收复中原的抗金事业,牛皋有幸调任到岳飞帐下,成为岳家军中“神武军”的一位统领。当牛皋加盟岳家军时,史书特别提到“飞甚喜”。看来岳飞对牛皋的本领非常欣赏,说不定已经等待他多时了!
  • 在南北宋之交的抗金名将中,有位老英雄,他66岁力主抗金勤王,多次在前线大破敌军,可说是宝刀未老,壮心不已!他就是连敌军都要尊称一声“宗爷爷”的宗泽。
  • 因为一句“莫须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就被大奸臣秦桧诬陷谋害,千百年来让人痛心不已。当岳飞含冤入狱时,官员们大多选择明哲保身,有个人却站出来质问秦桧,并且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原来秦桧这句遗臭万年的辩词,是被一位坚持正义的大臣逼问出来的,他就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