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等观光地的传统老店,如果你点一杯抹茶,往往会被劝说是否同时配上喜欢的点心?这就是和式点心“和菓子”。 和菓子起源于遣隋使(704年)的时候,从唐朝传入日本的点心有八种唐果子和14种果饼。日本看似坚硬难吃的饼干样式的米制“煎饼”,是平安时代初期(806年),由空海弘法大师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制法。
后来,从中国传来的点心,在日本不断发展演变,随着茶道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蒸包子、羊羹等各种各样的和式点心,和菓子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带有显着的日本文化的特色。“和菓子”是近代为了区别于从欧洲传入日本的洋菓子,才开始使用的名称。
大福
以小豆为馅,跟中国的馒头很像,但以糯米粉为外皮,而且不采用蒸熟的方式制作。种类丰富,有豆大福、草大福、塩大福等,有的甚至包入水果为馅,比如草莓大福,就是将草莓包在里面。古代,曾有大腹饼这样的点心,后来把腹字换成寓意吉祥的福字,就演变成大福了。
羊羹
来自中国羊肉熬煮的汤,这种羊汤,加入有凝固作用的明胶,就变成了块状。加热后,就会恢复原样。从中国传至日本的禅宗,禁食肉类,所以,和尚的素斋,就把以小豆为原料,替代羊肉做成的食物,叫做羊羹。这就是日本羊羹的来历。把红小豆的馅倒入固定的模型,用寒天这种材料固定成胶状,就做成了。

铜锣烧
铜锣烧是大家熟知的漫画作品“哆啦A梦”最喜欢的点心,在日本最常见的菓子。“哆啦”,最有力的说法是来自打击乐器的铜锣。所以,该点心很像两个铜锣把小豆馅夹在了中间。

日本馒头
馒头是蒸菓子的代表,经常出现在民间传说、落语等故事中,是很早以前就被日本人所喜爱的和菓子。日本的馒头,最初从中国的馒头演变而来,以小麦粉做成外皮,小豆等材料做成馅,基本样式是圆形的、白色的。如今发展成各式各样的馒头。

责任编辑: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