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哈哈镜──老上海的新式百货文化(1)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百货公司把各种理想生活、异国情调带到当地,不仅在地景上直接改写城市风貌,更改变了城市里人们的生活面貌,把任何事物都变得有其消费性。
(图片来源/连玲玲提供)
为什么研究“百货公司史”?
工业革命后,各种产业加速发展,首当其冲就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当物资开始充足,我们对生活有另一种想像,百货公司也因而诞生。中研院近史所连玲玲,研究历史悠久的上海百货公司的现代化过程,建构出其背后传达的意识。
百货,加入上海一级战区
1930 年代上海为全球第六大城市,早在第一间华人百货开业之前,已有外国人在南京路靠近租界区的东边设立百货公司,而抱持着“自己国家钱自己赚”的爱国精神,海外归还的华人也想开设自己的百货公司。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赢也不用跟别人正面起冲突,东边被外人抢了,就到西边另起炉灶,后来陆续成立的华人资金百货公司,都选择在南京路西端开业,各是“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团结在一起,便是俗称的四大百货公司,自成一个商业区,不仅改变了西边的街景,连商业模式也逐渐在改变。

公司屋顶,竟然变成游乐场!
坐落在南京路西侧的华人百货,与东侧的洋人百货公司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有规划“屋顶游乐场”。
对于当时的百货公司经营者而言,没有把握消费者会掏钱买昂贵的商品,因此需要另谋财源,而价廉多趣的屋顶游乐场,就在这个经营思维下诞生。
屋顶游乐场有剧场可看剧、有茶室听人说书、还有哈哈镜等当时新奇的装置,收费比起百货公司楼层内的商品低廉不少。
由于便宜又好玩,屋顶游乐场吸引许多大众前往,有人潮就有钱潮,也吸引不少摊贩聚集,与原本百货公司高贵的消费形象大为不同,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消费场所,顿时变得亲民。而这种游乐场的概念,仍旧影响着现今的百货公司,不少百货公司还保有屋顶游乐场的概念,甚至转化为百货商场与游乐园直接结合成大型园区。@#(未完,待续)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