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诏书大发现!皇帝原来这样想(上)

康熙重视官员的道德人品,奖励清官,扶正抑邪,利用各种机会劝谕大臣、督抚等官以百姓疾苦为念,作清廉为政的表率。图为康熙皇帝朝服全身像。(公有领域)
从清朝诏书了解皇帝想什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 1929 年接收一批内阁大库档案,原本差点在废纸厂成为再制的还魂纸,经过史语所团队与明清档案工作室重新整理后,发现明清时期许多有趣的公文书,其中最亲近大众的就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皇帝诏书。诏书的字里行间藏着皇帝各种高级烦恼,和现今政权与集团领导人的困境不谋而合,从诏书中可以窥见解决现代难关的灵感。
有句话说:“没有这个福分,不要生在宫廷。”宫中争权夺位的可怕,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想必体会最深,一方面要让自己坐稳、一方面也要阻止别人篡位,而皇帝的第一道命令“登极恩诏”和最后一道命令“大行遗诏”就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文书。透过颁诏的总动员仪式,将皇帝对自己的期许、对政权的看法布告天下,现今读来能亲近当时皇帝如何思考眼前各种问题。
在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皇帝的第一道与最后一道命令》展览中,呈现各种精彩的清朝诏书与公文书。本文严选部分诏书,透过明清档案工作室主持人陈熙远的解说,邀请皇帝与众臣们现身表白自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维。
诏书的眉眉角角
在清朝时,当国家有重大事件或隆重庆典,例如皇帝登基、大婚、亲政、宾天、重大灾变等,都要由皇帝颁布“诏书”,将攸关国家体制发展的政令诏告天下,是一种具有规范性、体制性的宣导行为。清朝诏书的书写格式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以“布告中外/天下,咸使闻知”结尾。这两句话在历史剧中相当耳熟,但到底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为:奉了天命的指引、承了国家的世运,我这个皇帝有命令,内容为以下……。
“布告中外/天下,咸使闻知”意思为:……以上这些命令,透过宣示朗读的方式,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听到、了解皇帝的指令。
清朝诏书的尺寸其实很大,需要两名成人各持一端才能完全展开,不像电视剧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卷轴。诏书的正本要在年号和骑缝处盖上刻有“皇帝之宝”字样的印章,又称为“宝诏”,而为了颁布各地重新抄印的复本称为“誊黄”,没有钤盖“皇帝之宝”印章。要判断手中的诏书是正本或是复本,就看年号和骑缝处是否有“皇帝之宝”印章。
满族作为多民族统治的征服王朝,也要连系自己的语言文化,因此清朝公文一般同时使用汉文和满文,汉文从右侧直书到中间,满文从左侧直书到中间,诏书也采用这种满汉合璧的书写形式。
虽然透过对照右侧汉文亦能掌握左侧满文的意思,但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还是需要学习满文,因为并非所有清朝公文都是满汉合璧,例如在臣子给皇帝的秘密奏折中,可能只用满文或汉文书写,而在西北用兵时,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亦仅用满文来核报军情。@#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