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时在波希米亚地区,从伊赫拉瓦到库特纳霍拉之间的条状地带,出现了大量丰富的银矿矿脉;另一方面,因为欧塔卡二世十分欢迎有专业技能的日耳曼移民,他还立法保障这些新住民的权益,因此许多新兴的市镇和商业聚点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例如现在波希米亚南部以生产啤酒著名的切斯凯‧布迭优维茨,当地市中心拥有一座全捷克境内最大的广场,就是以欧塔卡二世为名以纪念这位冲劲十足的铁金国王,相信到过这个广场的朋友们一定会对它广大的面积、正中央的参孙喷泉以及四周装饰精美的建筑物感到印象十分深刻!
银矿的开采让波希米亚的统治者拥有了丰富的财源,也使得库特纳霍拉在中世纪成为仅次于布拉格的政经要地。库特纳霍拉的地名在捷克语的意思就是“挖掘宝物的山”,此地挖掘银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世纪;1142年来自法国的西妥会在库特纳霍拉邻近的赛德列茨设立了他们在波希米亚的第一所修道院,不仅成为周遭地区的文化中心,也因为改良了耕作方式为将来这个地区涌进的大量人口预先做了准备,让库特纳霍拉得以在十三世纪一跃成为欧洲的金融重镇。
1260年,有人在赛德列克修道院的教产上发现了银矿,消息传出之后开始吸引伊赫拉瓦的日耳曼矿工们来到此地采矿,才开始有系统地大量开采银矿。随着不断涌进的“掏银潮”,1290年时库特纳霍拉已经急速成长为一个采银矿城市。1300年,瓦茨拉夫二世国王颁布了采矿法令,同时设立中央铸币厂,此后直到1547年在捷克靠近德国的边界城市亚希莫夫一地发现新矿脉而改铸新货币塔勒之前,通行中欧各地的著名货币─“布拉格格罗申”都是在此地铸造的。布拉格格罗申的正面以拉丁文grossi pragenses环绕波希米亚的王冠,背面则是代表波希米亚的立狮,因为它的纯度达到千分之九三三,所以一直为中欧地区的国家所广泛接受使用。
库特纳霍拉的银矿也引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布烈希特的觊觎,1300年他下令库特纳霍拉必须缴交两万公斤的银,否则就必须停止开采银矿,为此,帝国军队还出兵包围了库特纳霍拉城强迫就范。三年之后皇帝又重施故技,不过这一次库特纳霍拉因为早已经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做好万全的准备,因此得以瓦解皇帝的要胁。一直到今天,游客仍然能够看见部分当年的城墙遗址。
库特纳霍拉在十五世纪时历经胡斯战争的动乱,原本的日耳曼居民们因为战乱而大量死亡或者逃难到其他地区,因此人口和经济活动都一度锐减。出生于波兰的瓦拉第斯拉夫(1456~1516)受到胡斯派国王波迭布拉德的遗孀荐举,于1471年受加冕成为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耶稣会在此地设立,开始将原来的胡斯派信仰转变成天主教信仰。由于库特纳霍拉的银矿逐渐枯竭,在1727年终于因为丧失铸币权而逐渐萧条。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库特纳霍拉首度被捷克的民族主义运动列入了保护文物之列,1995年的时候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编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未完,待续)

──节录自《捷克经典》连战皆捷的铁金国王──欧塔卡二世/柿子文化
(点阅【捷克经典】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