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1)白居易的来世夙愿

皇甫容
《明人摹西园雅集图》(局部),描绘“香山九老”,是指唐武宗会昌五年,时年七十四岁的白居易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庐贞等八名年过七十的友人于白居易晚年归居香山的聚会。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6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他既是大唐著名诗人,也是不离世俗修行的修炼者。

他出生六七个月后,奶娘抱着他在书屏前逗趣,指着“之”、“无”二字,一边念一边指给他看。

一天,大人心血来潮,逗着他说:“之、无二字在哪儿呀?”襁褓中的他却准确地指了出来,就是试他上百遍,他也都没有指错。众人着实惊奇不小,小白居易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心里就已经记住了。

清宫殿藏本白居易画像(公有领域)

长恨歌引传奇

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参加进士科举,一举登科。当时的文坛,一派是以韩愈为首,一派是以白居易为尊。韩愈大力推动古文,白居易则大力重振诗歌风采。

他说:“圣人能够感知人心,因而能使天下清泰。若想感动人心,就要从民情开始。”他每次与人交谈,多会询问一些时务,每每读书都要多寻求一些道理。

他痛心诗道崩坏,为此废寝忘食,发愤而为,想尽早振兴诗道。因此,他开始注重写文章应该结合世情而写,写诗歌也要结合时事而作,这样才能引起大众共鸣。(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白居易提振诗歌雄风并不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要“以诗补察时政,以歌泄导人情”,他以通俗的语言,犹如返璞归真的真性情,导泄壅塞的民情,使朝野上下国风畅达,达到救济时人、裨补时政的目的。

白居易和陈鸿等人同游马嵬,陈鸿写成《长恨歌传》的小说文章,而白居易则是一气呵成,写下了《长恨歌》。这首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长诗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

当时有位名叫高霞寓的军官想要招聘一名歌伎,不料这名歌伎自信满满地说:“我能背诵白乐天学士的《长恨歌》,怎能等同于一般的歌伎?”说完要求再加酬金。(出自《旧唐书》卷166)

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的路程,一路走来但见乡间学校、佛院、旅店、港口,都题写着他的诗文。大唐子民,不论士族、僧侣道士,还是老妇、少女都能随口吟诵几首他的诗歌。所以在一个时代,白居易的名号几乎成为全民青睐追捧的商标。

而当朝权臣勋贵听到白居易的《秦中吟》必会惊得容貌变色;皇帝听到《登乐游园望》必会为此扼腕不悦;手握军权的统将,听到《宿紫阁山北村》,必会恨得咬牙切齿。这都是因为他的诗作能够针砭时弊,感通人心的缘故。

蹈行正道 修身礼佛

白居易崇敬神佛,也躬身蹈行。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阳香山寺,因此自称“香山居士”。他协助捐建香山寺院,并把他在洛阳的12年里写的八百首诗,收辑为《白氏洛中集》存放于香山寺的藏经堂中。

白居易每逢生病时,就临摹佛像进行祝祷。对于世间的一切,他认为都有因果,所以他在遇到磨难,或被贬官,或遭遇疾病的折磨时,都表现出不同于寻常人的淡定,不会过分地忧愁和哀伤。在《感兴二首》诗作中他告诉世人,人的诸多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致。

白居易画像(公有领域)

白居易崇佛,尤崇弥勒,从他的誓愿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唐大和九年(816年)夏,63岁的白居易在东都长寿寺与僧人道嵩、惠恭等六十人,以及八十多名信众共同接受斋戒,祈愿来世转生弥勒的佛国世界。

他请人画弥勒像并亲自作赞,他发愿:“有弥勒弟子白乐天,同誓愿遇是缘。”“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打坐入定 静观宿命

白居易修行有素,出现佛家所说的宿命通功能,因而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他在《自解》诗中说:

“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

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

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

大意是,据说房太尉的前世是个禅僧,而王维的前生是一个画家。白居易打坐入定后,静观自己的宿命,看到自己在很多的前世中一直与诗歌有缘,所以今生方能在诗歌上大展才华。

他在另一首诗中则明确讲到他的前世,其诗云: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天赋才能和他前世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

由于他修行的缘故,使他对生死也了无牵念。白居易曾作诗《病中看经,赠诸道侣》说道:

“右眼昏花左足风,金蓖石水用无功。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节录)

他认为,即使存在很灵验的妙药,但终究寻常人谁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束缚。只有虔心修炼,摆脱人世的生死轮回,才能不受百般病痛的折磨。为此他坚信修炼的愿望,对自己的疾病也就不放在心上,专心地诵念佛经。

宋朝苏辙评价白居易说:“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白居易少年时代就读佛经,练习打禅入定。步入仕途,虽然屡逢忧患,但他心中了然一空,非常淡定。(出自苏辙《书白乐天集后二首》)

白居易晚年持斋打坐,反省自己诗作的不当之处。因为修炼的缘故,他在多幅作品中留下自己的来世夙愿,他说:“我白乐天一直有个心愿,希望今生今世的文笔能促成未来颂赞佛乘、颂赞转法轮的善缘善因。”

他也发愿:“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命要将居所施为佛寺。唐宣宗因缅怀他的贤德,提升他的胞弟白敏中担任宰相。

这位风雅平易近人的大唐诗人,他以通俗的诗歌引领了一个时代,又以诗歌缔结一朝传奇。他成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标,也成为佛门史载的有素行者。

他在千年前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当朝的文笔,在未来世专颂转法轮。@*#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Daniel Gracia夫妇来说,一起观赏神韵纽约艺术团2月20日下午1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演出了却了一桩他们多年的心愿。
  • 静坐养生功法是古人的智慧,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就曾问道广成子长寿之道,广成子:“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静坐在历朝历代的王孙贵族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也广泛地进行传播,形成一股风尚。
  • 〈买花〉有的题作〈牡丹〉。牡丹原是江西一带的产物,唐初移植长安,成为珍品。到了唐德宗贞元以后,赏牡丹成为长安盛行的风气。白居易选取当时豪门贵族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现象加以批判,末尾以“田舍翁”的叹息作结,用意极为深刻。
  • 刘禹锡,字梦得,曾任监察御史;白居易,字乐天,曾任刑部尚书,二人同年,且都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们常以诗歌对答互相鼓励,二人均辑录《刘白唱和集》,人们将他们并称为“刘白”。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可大有来历,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励学篇》中的诗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连皇帝为读书代言呢!那么,皇帝的话准不准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个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的时代,文人辈出,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因为两首诗词,竟然决定了他传奇的命运!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