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蚕的结茧
结蚕茧时,必须按嘉兴、湖州采用的方法办事,才能达到完善的效果。其他地方不知道用火烘。只随蚕任意结茧。甚至任蚕把茧结到秆把上火箱匣里,又不用火烘,也不通风。因此,屯溪、漳州用这种丝织的绢和河南、四川的绸,都容易朽烂。但是用嘉兴、湖州产的丝作衣服,即使在水中洗涤上百次以上,丝质还是完好的。嘉兴、湖州的方法是劈竹编成竹席状的蚕箔,下面用木料做支架,离地大约六尺高,地面放着炭火(防止炭爆出),前后左右每隔四、五尺即放一个火盆。蚕开始上山时,火力较小些,引导蚕吐丝,因为蚕喜欢温暖,便立即结茧,不再游走。

茧结成后每盆火再加半斤炭,那么吐出来的丝可以马上干燥,所以丝就能经久不坏。茧室不可以用楼板遮盖,因为结茧时下面要用火烘,上面要通风。火盆顶上的茧不可以用作蚕种,取蚕种要远离火盆。蚕箔上的山簇用切齐的稻麦秆随手拧成,垂直插在蚕箔上。作山簇的人最好要有手力。蚕箔上的竹条稀疏时,可用短竹条略微补密,以防蚕掉到地上和火中。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结茧 山箔
凡结茧必如嘉、湖、方尽其法。他国不知用火烘,听蚕结出,甚至丛杆之内,箱匣之中,火不经,风不透。故所为屯、漳等绢,豫、蜀等绸,皆易朽烂。若 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其法析竹编箔,其下横架料木约六尺高,地下摆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圆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初上山时,火分两略轻少,引他成绪,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
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其茧室不宜楼板遮盖,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凡火顶上者不以为种,取种宁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麦稻稿斩齐,随手纠捩成山,顿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铺洒,妨蚕跌坠地下与火中也。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