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铸造第八卷──铸钟
钟是金属乐器之首。钟声一响,大者可闻于十里之外,小者也传到一里多。所以皇帝临朝、官吏赴官署,必靠敲钟来聚集众人。举办各种官方宴会,必用编钟来伴奏。仙佛寺殿必以钟声打动参拜者的诚心,激起对鬼神的敬意。铸钟时,上等钟用铜,劣钟用铁为原料。今宫内北极阁的朝钟,则全用响铜铸造,每口钟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铸成的钟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钟上的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钟直径八尺。这是现今朝钟的形制。
铸造万斤钟和铸鼎的方法相同。挖一丈多深的坑,使坑内保持干燥,并把它构筑成如房舍一样,和泥作内模。铸钟的内模用石灰、三和土作成,不使有丝毫裂隙。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涂抹在上面约数寸厚。油、蜡配方是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蜂蜡)占十分之二。(其上有高棚以遮挡日光和雨,夏天不操作,因为油不凝结)。油蜡涂固后,在上面雕刻文字、图案,细心操作)。然后将捣碎并筛过的绝细土与炭粉调和成泥,逐层涂在油蜡上至数寸。使外模里外彻底干实,在外面用火力熔化其中油蜡,油蜡从铸模下部内外模交合的孔隙中熔流净尽。则内外模间的中空部分,就是以后铸出钟鼎形状的地方了。
流出一斤油蜡所空出的部分,可灌铸十斤铜。塑铸模时用十斤油,便要准备一百斤铜。模中油蜡流尽,就该熔铜。万斤的熔铜不是人手足所能驱使的。要在钟模四周筑熔炉并在四周用泥作槽道,槽道上与熔炉出口相接,槽道下端向低倾斜以便与钟鼎浇铜口相接。槽道两旁用烧红炭火围起来保温。炉内铜熔化时,打开出铜水口的塞子,先用泥土为塞塞住。铜液像流水一样沿槽道向下注入模内,于是便铸成钟、鼎了。制万斤重的铁钟与香炉、大锅,其铸造方法皆与此相同。只是塑模的方法,可由人们根据不同的条件与要求,适当地省略罢了。
至于铸造千斤以下的铸件,则不须如此劳费,只要多作十几个小炉就成。炉形状像簸箕,铁条作骨架,用泥作成。炉下两侧用铁片卷成的圆铁管穿透两个孔,以便承受穿过的抬杠。各炉都放在土墩之上,同时鼓风熔铜。熔化后,用两杠在炉下穿过,轻的二人,重的数人抬起炉子,将熔液倾注在铸模孔中。甲炉浇完,乙炉迅速接着浇注,丙炉又赶快跟上,模内金属自然粘合。如相接迟缓,则先注入的金属快凝结,不易与后注入的金属粘合,结果造成缝隙。
作铸铁钟用的铸模不须耗费太多牛油、黄蜡,先以土牯合作成外模,将其纵向剖开成左右两半,或横向分为上下两截,以子母口使之接合,将文字、图案的反体刻在上面.内模尺寸略小些,经精心计算,使内、外模之间有一定空隙。外模(内壁)上刻好文字图案后,用牛油涂滑,使铸出的钟不与铸模粘连。然后将内外模合起,用泥浆填补好接口的缝隙,便可进行浇铸。作巨磬、云板的方法也与此相仿。

原文
《天工开物》冶铸第八卷──钟



凡,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而乡酒礼,必用以和歌;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揖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
凡铸钟,高者铜质,下者铁质。今北极朝钟,则纯用响铜,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于内。成器亦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径八尺,则今朝钟之制也。
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睛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凡油蜡一斤虚位,填铜十斤。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中既空净,则议熔铜。凡火铜至万钧,非手足所能驱使。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傍一齐红炭炽围。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中枧注而下,钟、鼎成矣。凡万钧铁钟与炉、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则由人省啬也。
若千斤以内者,则不须此劳费,但多捏十数锅炉。炉形如箕,铁条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铁片圈筒直透作两孔,以受杠穿,其炉垫于土墩之上,各炉一齐鼓韝熔化。化后,以两杠穿炉下,轻者两人,重者数人抬起,倾注模底孔中。甲炉既倾,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所由生也。
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米览)。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巨磬、云板,法皆仿此。
【注释】
挕:读跌。吸引。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约三十斤。
埏:读山。埏泥,揉泥。
模骨:指失蜡法铸件的内模。
鞴:读备。鼓风箱。
(米览):读烂。饭烂相黏着。喻粘连。
巨磬:钵状敲击乐器,原为石制,后为铜铸。
云板:铸成云梯状的打击乐器。#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