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由日企社长两次道歉想到的

人气 675

【大纪元2017年10月15日讯】两天前,大陆媒体聚焦报道了“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篡改产品出场数据的丑闻”。为了说明事态的严重性,陆媒接连发稿称,该企业“社长川崎博就篡改铝制品性能数据问题向日本经产省制造产业局道歉”。第二天,该社长又因“造假丑闻波及王牌产品钢铁线材”,“再次向消费者道歉”。

除了两次三番的道歉颇有诚意之外,社长的道歉词也显得十分中肯。他在第一次道歉时表示,“让顾客和消费者担心,对此深感歉意”;“神户制钢的信誉已经降为零”。负责监管的制造产业局局长也在一旁指出,“这桩丑闻看起来会影响整个日本制造行业的信誉”。第二次公开道歉时,该公司还承认有9类产品“涉嫌不正当行为”,并悉数列举了产品的来源地、客户数量以及产品的销售量。

对于没见过一家国内企业老板因“涉嫌不正当行为”而向公众道歉的中国人来说,既然社长都公开出面道歉了,想必这件事已恶劣到难以转圜的地步了。然而,在谈及神户制钢的门面产品——钢铁线材时,川崎博社长却同样中肯的表示,“产品安全性不存在问题”。此外,“主力钢铁产品并不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不难发现,这个被陆媒报道为“持续发酵”的丑闻,既与最关键的要素——“安全”无关,所涉及的产品种类也极为有限。

事实上,日本发生的“数据造假”到底能有多厉害,我们不妨以中国大陆来作为参照。就在今年3月,一篇题为“被处罚缺乏‘痛感’ 企业环保数据造假仍屡禁不止”的文章显示,“尽管有‘史上最严环保法’震慑,但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受利益驱使,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有专家建议,对这类行为要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别说让造假企业出面道歉了,就连它们姓甚名谁,都无人知晓。别说在媒体上露脸了,就连白纸黑字记录在案也都未能做到。中国的造假行为一上来就直奔环境,直奔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这不比日本在钢铁数据上造假厉害得多?而之所以迟迟出台不了“黑名单”,也是与政府的不作为有关。

一些环保人士指出,“由于地方GDP政绩观作祟,顾忌属地管理制度的地方环保局很可能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护地方所谓的经济增长稳定,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上负责、只一味追求政绩的中国官场,有关部门的造假已如同家常便饭。而当有关部门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以各种方式捆绑在一起时,企业的造假就更不可能拿出来示众了。我们不禁要问,在官商勾结、政企不分的中国大陆,“数据造假”真的算是事儿吗?

就像刚才提到的环境数据造假,稍不留神就能牵出个GDP造假。因此,中国也才会有“假货全球第一”的恶名在世界流传。如果说日本的钢铁企业在数据上造假是“拖累日本制造”,那么如今,中国的假货泛滥全国、甚至流向世界的态势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代名词其实就是“中国假货”。既然造假在中国已成为常态,那就算不上是丑闻,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信誉了。

在造假的问题上,尤需要指出的,其实是安全问题。中国的造假行为不但影响的范围大、涉及的人群广,甚至直接对民众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环境如是,老百姓的饮食也皆是如此。

近十年最臭名昭著的“毒奶粉”事件,说起来已是“老黄历”了。但时至今日,且不说上至官方、下至负责人出来向公众道歉,哪怕是对致死的婴儿父母表示道歉也好,都从未上演过;甚至连基本的事实以及谁该对此事负责,一直以来官方的说辞都是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连认错都没有。惟一能让老百姓知道的,就是把“三鹿”的个别领导送进了监狱。但这些人很快就出来了,并且还另谋高就的事儿,老百姓仍旧是知之甚少。

相比之下,日企的造假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在新闻的下方,有人戏谑道,“日本工匠精神,出了事鞠躬道歉90度就好了,一次不够的话那就二次”。但问题是,如今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吗?中共这个流氓政府具备这种“做错了事就应该道歉”的基本意识和素养吗?

此外,日本的涉事企业也决不可能仅以道歉收场。事实上,正是因为如果不认错,不拿出十二分的歉意,就极有可能遭到更严厉的处罚,于是这才希望能以道歉的方式来阻止事态恶化。

而在中国,只要“一党独裁”的体制存在一天,这个政府就决不可能对自身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草菅人命的行为公开道歉。因为它早已深谙,不受约束与监督的权力是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对于这种无可救药的惯犯,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德议会调查大众造假丑闻 前总裁推卸责任
中国联通股价大跌继续停牌 曝出造假丑闻
港珠澳大桥涉嫌调包造假 丑闻再扩大
神户制钢品管造假丑闻延烧 股价狂泻2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