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廉范,字叔度,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他在担任云中(今内蒙古境内)太守时,有一年,匈奴人大规模地入侵,警报天天传到太守府里。按早先的规定,只要入侵的敌人超过五千,便可以向附近郡县发出告急文书。廉范手下的官员准备用快马向附近郡县发出告急文书,但是,廉范不同意大动干戈,以免兴师劳众。他亲自率领兵士抗击。
那天傍晚,廉范命令兵士,每人将两支火炬,交叉扎成个“十”字,三端点火,一端手握着,军营中顿时像满天星斗。敌人从远处看见汉军火炬很多,以为汉军救兵已到,便大为惊恐,准备第二天一早撤退。廉范叫兵士们在一清早就冲杀过去,杀敌数百人,敌人奔逃时互相践踏,又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以后,匈奴人不敢再入侵云中郡了。
后来,廉范担任了蜀郡太守,他见当地的人都喜欢夸夸其谈,而且常常为一点小事争长论短,就劝勉百姓要淳朴敦厚,改掉轻浮的陋习。成都地方,百姓常常利用晚上做事,可是因为房屋狭窄,容易引起火灾。从前官府为了防止火灾,禁止百姓在夜间工作,但这规定行不通,家家户户设法隐蔽,于是火灾几乎天天不断。廉范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了禁令,鼓励百姓开夜工。但是有一条不成文的命令:每家人家必须储存几缸水,一旦发生火灾,便立刻扑灭。这样做百姓觉得方便可行,火灾也确实大大减少了。于是他们编了一支歌谣,赞颂廉范:
廉叔度啊,您真好!
为什么您不早来到?
百姓点火,您不禁,
大家晚上工作,心情好。
从前我们没有一件破短袄,
如今人人套裤有五条!
(原文“廉叔度,来何暮,不焚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裤”)
(事据《后汉书‧廉范列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