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除了文字、经史方面的影响,唐朝辉煌的文学艺术亦推动了日本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学之影响
唐朝文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成就最为辉煌的当属唐诗,唐诗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也是非常显着。
史载,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都有过与唐朝著名诗人交往的经历,在唐朝诗人的指点下,他们对唐诗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在与诗人的唱和中,自己也变成了诗人。不少唐朝诗人在日本友人东归时,都曾写下赠别诗,如王维、李白、玄宗、孟孔、皮日休、陆龟蒙等。
随着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的归国,唐诗文集也传入了日本,并被仔细研读。诗人白居易因其诗形象生动、语言通俗、道民疾苦,而广泛并持久地为日本人所喜爱,其《长恨歌》、《琵琶行》尤为流行。
此外,从8世纪开始,日本朝廷上下还鼓励仿照唐诗进行创作,日王、贵族、大臣、士人竞相写诗,赠答相和,互相切磋,蔚然成风。日本诗人辈出,诗作纷呈,有些诗歌水平堪与唐朝诗人同类作品相媲美。在唐诗风靡日本的同时,日本本土的和歌、物语等文学形式也有所发展,如8世纪中叶成书的和歌集《万叶集》,收录了和歌4500多首。和歌不仅用汉字作音符,而且其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融合。最早用假名书写的故事书《竹取物语》,内容深受中国神佛思想和传奇故事的影响。

艺术之影响
大唐对日本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体现在书法、绘画、雕塑、乐舞等多个方面。
有唐一代,涌现出不少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而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在学习中华文化之际,也对唐代与前代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人的造诣也相当高。据说鉴真东渡时曾献给日本王室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因为日本人酷爱这两个人的书法。直到今天,书法艺术仍然风行日本。

唐朝当然也有众多的知名画家,如吴道子、王维、阎立本等;此外,寺院、石窟还有不少精美的壁画。这亦让日本人心驰神往。每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都有日本画家相随,他们在中国期间,到处访师学习,临摹画作,描绘唐朝风物,从而推动了日本绘画和建筑的发展。如绘于7、8世纪之交的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画(毁于二战)及同时代的圣德太子像,均为仿唐的作品。日本的平成京等宫城均受大唐大明宫、太极宫影响。

唐朝的雕塑艺术同样辉煌,敦煌千佛洞等洞窟及陵墓的各类雕塑作品,栩栩如生,这自然也是日本工匠学习的对象。奈良时代,大兴佛寺,对佛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少日本工匠汲取唐朝造像艺术技术,塑造了众多的神佛形象,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对此也多有贡献。
而大唐乐舞风格多样,优美清新。隋朝时有九部乐,唐太宗时定为十部,后又分坐部伎乐六种,立部伎乐八种。唐玄宗更是精通音乐舞蹈,曾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并曾创建最早的皇家乐舞戏曲学院“梨园”,成员多达千人。在其影响下,唐朝上上下下均喜好乐舞,盛况空前。
自古喜好乐舞的日本人,亦受大唐音乐影响。中国隋朝时期,受中国儒学影响的日本圣德太子深知音乐的教化作用,因此积极引进中国音乐并使之与佛教音乐融合,称之为“伎乐”、“吴乐”。其后,日本朝廷喜好唐乐,除了派员学习外,还将唐乐引入日本,中国民间的踏歌也进入了日本。踏歌,多在节日聚会时演出,人们牵着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直到今天,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聚会时采用的还是踏歌的形式。

698年,唐乐被正式纳入日本朝廷乐队。701年完成的《大宝律令》规定设雅乐师,731年,定员为35人。此外,佛事活动中也要演奏唐乐。唐太宗所作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也曾风行日本。日本能演奏如此复杂的舞蹈,足见日本对大唐的学习到了何种精深的程度。
在唐朝乐舞的影响下,日本宫廷舞蹈也出现了文舞、武舞之分,“田乐”、“散乐”等民间歌舞形式也纷纷出现,日本后来的歌舞伎就源于这一时期的乐舞。@#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