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有一座现存的巴洛克式的雄伟宫殿,它是18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筑师约翰‧阿诺德‧奈林(Johann Arnold Nering)设计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腓特烈一世将宫殿和附属产业命名为“夏洛滕堡宫”,此后几经扩建。
在这座宫殿中,到处弥漫着中国元素,几乎每个房间都可以看到来自中国17世纪的瓷器装饰品或中国风格的绘画和家具;尤其在夏洛特的一个房间中的四面墙壁和屋顶,布满了中国青花瓷饰品,有画有凤凰的中式花瓶,也有观音造型的瓷器瓷瓶。这是因为多才多艺的夏洛特王后有一个非常大的爱好:收藏中国瓷器,而这源于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瓷器在欧洲掀风潮
像夏洛特王后如此喜爱中国瓷器、热爱中国文化的欧洲王室和贵族,在16至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并不罕见。彼时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与黄金一样贵重。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之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由于中国从汉代就通过中亚与欧洲有了贸易往来,瓷器应该很早就进入欧洲,只是数量不多。目前找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国瓷器正式登陆欧洲是在16世纪初。当时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来到中国,买走景德镇的五彩瓷器10万件,运回葡萄牙。1522 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16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轻薄漂亮的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王室和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而且拥有中国瓷器成为权贵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社会最为珍贵的礼物。如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的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常常是中国瓷器。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的嫁妆中就有中国瓷器。现藏葡萄牙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中绘有曼纽埃尔一世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销瓷。

此外,葡萄牙若昂三世的王后科特琳娜1550年至1554年的财产清单中,就有许多中国瓷器,现在被收藏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内。法国国王亨利二世(1519年-1559年)和其王后美第奇也为法国王室收集了很多中国瓷器。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的财产目录中记载他收藏有两件青瓷,在德意志地区的费迪南二世大公(1529年-1595年)的2万件藏品中,则有中国瓷器233件。
16世纪后期在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拥有一批中国瓷器。1587年,女王还接受了财政大臣赠送的新年礼物——中国的白瓷碗,“瓷器”这个名称开始在英国传播。
1607年,法国皇太子用中国的瓷碗喝汤,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绸帐则是中国的丝绸。有意思的是,路易十四还命令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前往中国订制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家族人像等图案的瓷器,这些纹章瓷器都是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样由中国工匠烧制。

而德国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二世,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更是到了狂热的地步。1717年,他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骑兵,向普鲁士帝国腓特烈一世换取了127件中国瓷器,其中有18件高度在90至130公分以上的青花瓶,这些瓶子被人们称作“龙骑兵瓷瓶”,部分收藏在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

王室如此热爱瓷器,各国贵族也同样热衷收集中国瓷器。法国、英国、德国、葡萄牙的贵族们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他们也仿效王室,订制有家族族徽的中国瓷器,这类专门为欧洲王室和贵族订制的精美外销瓷器,被称为“官窑”。
18世纪初,伴随着中国丝绸和茶叶等中国元素在欧洲上流社会的流行,穿丝绸衣服、喝中国茶、欣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达官贵人的最爱。而且,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不仅神秘东方古国的奢华让欧洲王室和贵族们趋之若鹜,而且包括园林建筑等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也为欧洲人所追捧,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瑞典贵族与中国工匠的故事
在瑞典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二百多年以前,瑞典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订做瓷器。他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这位贵族派遣的人的船只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还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了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但当他认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制瓷工匠的技艺高超绝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19世纪瑞典曾通过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烧制成套瓷器2000万件以上。其中3万套有瑞典贵族家徽。这些瓷器很多如今都收藏在瑞典东方博物馆。此外,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大批18世纪的中国外销瓷。
谜一样的瓷器
最初,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中国瓷器的成分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由贝壳制成的,有的人认为包括破碎的贝壳、蛋壳以及石膏。而中国人都知道,瓷器是依靠陶车进行手工拉坯制成粗形,然后利用陶范来规整形成制作的。随着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瓷器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宋青瓷发展到了顶峰。
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唐末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闻名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中,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16世纪,因为欧洲的中国瓷器稀少而且昂贵,因此被认为具备一种超自然的魔力,甚至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一度在整个欧洲都很流行。在欧洲人看来,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就会开裂。到了17世纪,进入欧洲的瓷器越来越多,如1602年到1657年间,从中国运往欧洲的瓷器约300万件,这种观念才消失。
瓷器进入欧洲普通家庭
18世纪初,由于清政府允许欧洲国家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欧洲国家的船舶可以直航广州,这样中国瓷器大量进入欧洲市场,瓷器也成为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做餐具,镶嵌在墙壁、家具或屏风上来装饰房间。欧洲对于中国瓷器的大量需求,一直延续到18世纪晚期欧洲开始大量生产瓷器为止。有人估计,从16世纪开始,二百年间,绝不会少于一亿五千万到二亿件瓷器流入欧洲。
尽管中国烧制瓷器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但欧洲最早的瓷器则始于德国。当时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炼金术士,因国王对中国瓷器的爱好,提出烧出瓷器换回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有了1706年开始烧造的迈森瓷器。法国人是在中国学习了多年后,于1768年拥有了自己的瓷器。英国人是在法国之后有了自己的瓷器。



在经过进口、模仿、变种、创新等过程后,欧洲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瓷器,尤其是其精美的机械瓷,但其手工制作的瓷器仍然无法赶超古代中国的水平。
瓷器的英文是小写的“china”,将古老的中国(China)与小小的瓷器联系在一起,折射的是欧洲人对那个遥远国度的向往:如果瓷器是如此贵重,是人间仙品,那个古老的国家便是人间仙境和乐土。这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也想穿越与古人对话?@#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