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04月16日讯】不久前,穆迪和标准普尔都下调中国主权评级至负面。中国政府官员和学界人士出面反驳,认定外国人不懂中国事,而且往往强调中国政府还有强大的“政策工具”,因此中国的经济“不会出问题”。
这个威力强大的“政策工具”到底是什么?我问过好几位财经界的人士,他们列举了一些,但似乎都并未说到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政府会透过财政政策及行政政策,也可动用减税等措施来刺激投资。另外也可在金融货币政策方面做调整,增加货币供应。或者,更有中国特色一点的,是强化控制资金流向,强化控制资本外流,实行更为严厉的外汇和资金流动管制等,都可以产生不小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海南发展银行经营不善倒闭,存户大为紧张,蜂拥聚集在银行门前。很快,警察和武警前来,赶走了存户和债权人。有几位组织存户追讨的人被抓起来,罪名是“寻衅滋事”(这罪名现在越来越熟悉了),债权人向法院声请轻判,但法院拒绝立案。当局还下令所有媒体不得报道,有人以电子邮件(那时还没有社交网络)传递消息,被警方登门警告。结果一间银行倒闭所引发的“金融风险”,被活生生压缩在一个很小范围内。
后来,海南工商银行接管该行,存款在50万以下的存户百分百归还,50万以上的存户,按比例归还,这当然是九个月之后的事情了。由于95%以上的存户存款在50万以下,因此那些计划“闹事”的人很快被分化瓦解,未能取回所有存款的大户只能自叹倒楣。
这是一次标准的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使用。其它国家包括香港,政府的“工具库”中绝无此工具,因此穆迪和标普们无法理解。但其中的问题积累下来,对中国经济却会构成严重影响。中国“赢者通吃”文化因此大行其道,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特殊风气。
从某个角度上说,所谓经济现代化过程就是经济活动货币化过程。以前中国人自耕自食、自产自消的经济活动,由于不纳入税务网络,不参加社会经济循环,所以不形成“有效GD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所谓“高速增长”,实际上很大比例是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即原来不以货币衡量的经济活动,变成了市场化且以货币衡量的经济活动。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房屋市场。九十年代中以前,中国没有房屋市场。城市居民的住房,由所谓“单位”分配,缴纳少量租金。如笔者以前住过的广州市,900呎住房的租金不到十元人民币,等于全年给中国GDP贡献108元。房改之后,住房市场化,用市场价格衡量。如今在广州,同样的楼房市场价值300万,月租金6千元。以租务市场计算,同样的经济活动,形成的GDP比20年前高出了600倍。
与此类似的还有退休、社保、医疗、教育等等的产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左右。
这其实就是李克强所说的所谓“改革红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了一个“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改革六十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政府逐渐退出市场,不再强行扭曲价格。另外,就是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方式,使农村土地成为中国农民的真正“资产”,进入市场货币化,再来一次“高速发展”。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在不利的情况下肆意使用他们的“政策工具”,包括拆迁和抢夺农民土地,导致近期地方因征地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加和激化。
当局的政策工具,正在吃掉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