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和历代帝王庙的故事

作者:宪政
font print 人气: 1060
【字号】    
   标签: tags: ,

清代的清圣祖,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又称“康熙皇帝”,是一位贤德之君,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万世,却十分谦虚,对历朝历代的帝王、文臣、武将能看其优点,以史为鉴,与中共党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看历史人物截然不同。

《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对历代帝王入祀资格的两段圣旨,从中也许可以了解清圣祖的历史观。

康熙六十年黄历四月丙申日,康熙皇帝对大学士等人下口谕说:“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所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尔等将朕此上谕录出,公同从容详议具奏。”[1]

康熙六十一年黄历四月辛酉日,礼部遵照康熙皇帝的旨意开会商议,把自从伏羲氏到明朝以来,应入庙崇祀的帝王、功臣,详细的列开了一份名单;“偏据一方、不入正统、及不应崇祀者”,详细的列开了另一份名单,一起上奏折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看后,对大学士等人下口谕说:“此所议应崇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勋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勋配享耳。其有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之列,是皆未为允当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时,曾见故明耆旧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载,俱不足信。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尔等会同九卿,将此详细分别,确议具奏。”[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历代帝王将相的习惯,例如:唐太宗时期,就有祭祀历代帝王的记载。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祭祀历代帝王将相的建筑。大清国入主中原后,对这座历代帝王庙里祭祀的名单发生了兴趣。清代顺治、康熙、乾隆曾多次争论、增减入祀名单。

康熙皇帝在百忙之余,关心着文化的承传。于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年、和康熙六十一年分别下旨,让礼部商议历代帝王庙的入祀名单,对历代帝王、文臣、武将的入祀底线作了指示。(见上面两段圣旨)

然而,未等到礼部回奏,康熙皇帝就于同年(康熙六十一年)的黄历十一月十三日去世了。为了完成康熙皇帝遗旨,礼部在不到一个月后(即:在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就上报了入祀帝王的名单,雍正皇帝立刻下旨“依议速行”,把“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的各朝帝王和一些治世良臣、有功军国的文臣、武将添加到入祀名单上,使造字的苍颉、三国时的赵云、唐代的狄仁杰、宋朝的寇准、范仲淹、明朝的于谦……得以被祭祀。

从康熙皇帝的历史观,想到用党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看古代,“讥评往事”“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必然只被引导看到古代社会坏的一面,看不到古代社会作为主流的好的一面,不但是有失公允,而且立场是邪恶的。@*

注:
[1]《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二》
[2]《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的时候,大禹继承了舜的王位,成了天下的君主。但他从不贪求奢华的生活。他用不加雕琢的木头,作房屋的架子;用朴实无华的房屋,作宫殿。他吃的是粗糙的米饭,喝的是野菜清汤。他用粗麻布织成衣服,用鹿皮来抵御寒冷。
  • 叔孙通明明说的是一派胡言,却得到秦二世的宠信,官封博士,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 周厉王这么一做,人民都不敢随便乱说话了。两个熟人如果在路上碰面,只能互相递个眼色,擦肩而过,谁也不敢跟对方聊个天、说个话。
  • 原来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三个人,是捆在一起被拉上来的。陈后主就是到死,也还要拥着女人!
  • 朱元璋坐像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他是平民出身,家中赤贫如洗,从小就到地主家放牛。为生活所迫,又曾投皇觉寺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朱元璋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灭掉了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