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楚庄王要建筑一个很高的台,那个台绵延上百里。楚庄王下令凡是当时劝谏不要筑台的大臣全要处死。
消息传来,有个叫诸御己的人正在田里耕种,他对同伴说:“不行,我要去规劝楚王才对。”同伴说:“我听说规谏国王的都是谙练人情,通达事理的大人物。你一个庄稼汉能劝谏什么呢?”诸御己回答说:“要说种田,咱俩能力相当。至于去劝说国王,我可要比你强多了。小小百姓也应该关心、参与和干预国家大事。”
说完他丢下耕具,入朝去规谏楚王。他娓娓道来,对事情条分缕析。楚王被他说服了,马上就停止了筑台,并免掉了无数百姓的劳役。
正因为这样,楚国有首歌谣唱道:“是薪火吗?是柴草吗?如果没有诸御己,最终也没有你了吧?是柴草吗?是薪火吗?如果没有诸御己,最终谁也不会留下来了吧?”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出,楚国人对他是多么感激呀。
古代的苦役劳民没有比楚王造台更严重的了。连劝谏的人都要被处死了,谁还敢站出来再说话呢?但诸御己做到了,因此谁又能说国家大事,小小百姓就不能参与、不能干预呢?
小小百姓也能参与和干预国家大事,这是有益于世的好事,也有古例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据蔡振绅《八德须知》)
--摘编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