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11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导)中国古语云:“祖上积德”。意味着祖先行善积福德,福荫后人。子孙要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故“敬天祭祖”乃中华文化一大传统,尽显儒家思想之孝道。香港这个现代大都市,亦保留祭祖的传统。踏入黄历九月,是新界围村人秋祭时分。族人需叩拜历代祖先,从九月初一始计,拜足一个月。当中尤以新界五大宗族之首的邓氏家族为甚,人口多达数十万,祭祖规模及日辰均为多。尽管天公不造美,热带气旋接连袭港,风雨交加,但邓氏家族后人,风雨不改行古礼祭祖,尽显中华孝道之传统。


四大祖山 荃湾祭奠人数最多
邓氏是本地名门望族,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白沙村。相传宋朝已从江西迁来香港,始祖乃邓氏四世祖邓符协。宋神宗熙宁二年,邓符协进士第,赴广东阳春任县令。上任途中,由海路经今日新界地方,十分欣赏当地富饶美景。故在任满辞官后,举家迁往岑田(即今锦田),在此置田地、筑庐墓,兴办学堂以及务农。
通晓风水的邓符协,还寻龙追脉,遍寻香港风水福地,将祖先迁葬于此。其中一世祖邓汉黻之骨殖移于元朗丫髻山之“玉女拜堂”,二世祖邓冠于元朗之“金钟覆火”,三世祖邓旭于荃湾曹公潭之“半月照潭”。而邓符协则预卜葬于丫髻山之“仙人大座”。后人就把上述四穴称为邓族四大祖山。每年黄历九月十七日,邓氏族人拜葬于元朗的一、二、四世祖,十九日拜葬于荃湾的三世祖。
今年黄历九月十九日是星期三,虽然热带气旋“海马”袭港,红雨、黑雨交织不断,但当日赴荃湾拜祖的邓氏族人络绎不绝,热闹如墟期。
据参加祭拜的邓氏25传子孙、香港邓氏宗亲会理事长邓学尧称,邓氏分有五大房,其中有两房定居香港,三房住在东莞。荃湾拜祭人数最多,一是因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方便祭奠;其次,过往围村祭祖只限年长男性,但随时代发展,荃湾祭祖活动开放给女性以及年轻人,故参与人数日众。以当日而言,新界邓氏包括厦村、锦田、屏山、龙头跃等地,开来的巴士就有二、三十部,至少逾千人。“我们上水龙头跃就有四部,至少两百多人。”

富而有德 感恩祖先福荫后人
邓学尧强调,重视祭祖传统乃中华孝道之体现,“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一代传一代,教导我们不要忘本。”同时感激祖先福赐后人,如荃湾祖坟所在的山均为邓氏产业,面积多达38万平方尺,以今日地价来算,价值不菲。但祖孙后代不忘祖先福荫,仍以敬祖为先。
邓氏27传子孙、厦村村民邓季良说,感恩祖先积福德,福荫后人。“我们相信善恶有报。所以一定要行善,好心得好报。祖先他周围开地方,遗留财产给我们,才令邓氏发扬光大。”

虽然中国传统称“富不过三代”,但邓季良相信,那是因为后代不重德,或好赌好滚所致。他相信“富而有德”之说,所以后代人一定不忘祖训,承继祖先重德行善之传统,才能福荫后人。“我们祖先勤力,重德行善,所以这些方面我们一定要跟足,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才能无愧于心。”
参加祭祖的除中港邓氏宗亲外,还有远至荷兰等欧洲子孙,专程回来祭祖。移居荷兰40年,邓氏26传子孙邓德胜称,几乎每年春秋两祭,都会回港祭祖。
“半月照潭”挖出白玉禅师地谶诗
“半月照潭”地处荃湾愉景新城旁,沿青山公路荃威花园路口旁的小径上山,即可看到该穴。
2000年因政府征地修路,遂迁移至现址。墓园大门两条石柱由东莞竹园人前清名臣邓蓉镜哲嗣,中国名书法家邓尔雅题书“园林生乔木,园画在云台”,以勉励邓氏族人。

“半月照潭”所立铭志称:“邓公日旭祖墓重修铭志”,碑文上称邓符协辟地置墓时,掘得石碑一块,上面刻有白玉禅师的谶诗,曰:“长沙左手接青罗,右揽青衣濯碧波,深夜一潭星斗现,里头容得万船过。有人不得朝阳穴,十三年内即登科;若是世人寻不得,回头转问钓鱼哥。”

有人指,长沙就系长沙湾,青衣就是荃湾对面的青衣岛。此处填海前,望山向海,故为风水宝地。
邓氏救宋皇姑 东莞祭祖

另外,据邓氏宗谱记载,新界邓族“元亮祖”的后人拥有宋朝皇姑血统。当年宋高宗为避金兵南迁,家人流散至江西赣州。时任赣州县令的邓元亮(邓铣)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起兵勤王,于路上收留宋高宗女儿赵氏。她年仅8岁,未有将身世相告。长大后,邓元亮将她许配其子唯汲(邓自明),宋高宗即位后,赵玉女得认皇姑,其夫邓唯汲被封为“税院郡马”。
现居新界和东莞的皇姑子孙,每年秋季都到东莞石井村狮岭的皇姑墓前拜祭,墓穴名为“狮子滚球”。
敬天祭祖 中华神传文化特色
《礼记‧祭统》中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
据史书记载,“祭”的本意是“人神相接”。中国人对过世的祖先,也认为是另种形式的归天成神。祖先在天之灵能庇佑看护子孙,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自己祖先,同姓亲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节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这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祭祖亦显示孝道。“孝”为立足人间之基本德行,对父母尊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而子孙在拜祭祖先时,除缅怀先人威仪,感恩和报答其养育外,同时亦体会生命生生不息伦理循环,体现对传统道德观的敬重及对上天赐福的祈求和感恩。
责任编辑:郑桦